进贡的意思(朝贡明明是好事,为什么中国皇帝一
朝贡体系,又被称为进贡体系,是古代国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一体系中,一方以财富的形式向另一方表示顺从或结盟,尤其是在君主国里,臣民或藩属国向君主献上礼物。这种体系在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其影响深远。
历览古代关于朝贡的历史记载,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盛况。对于历朝皇帝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面子工程,更是一种心理满足。只要外国使节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仰慕华夏文明,皇帝们便会大加赏赐。
清朝时期,海禁政策严厉,私人海外贸易被严禁。这并不妨碍各国通过朝贡的形式与清朝进行贸易。就像乾隆皇帝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虽然清朝自认为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但实际上,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清朝仍然需要从海外进口一些资源。比如从日本进口黄铜和白银。对于那些想要与清朝做生意的国家来说,朝贡是一条必经之路。尽管清朝皇帝表面上可能并不承认这些国家是生意合作伙伴,但贸易的事实却真实存在。这也反映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与世隔绝的现实。
在朝贡体系下,清朝的态度耐人寻味。虽然皇帝表面上不愿意承认某些国家是生意伙伴,但实际上却非常依赖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比如与暹罗国的往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清朝还对朝贡国进行了等次划分,这种划分无疑增加了贸易的复杂性和难度。为了满足皇帝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一些国家如荷兰甚至帮助清朝剿灭海盗等行为来增加朝贡次数。但尽管如此复杂的交往和贸易规则下存在许多隐性的不平等交易机会和获利空间。这也是这些国家宁肯巴结奉承也要与大清交易的原因所在。这些国家明白即使在这种不对等的贸易中付出更多也要获得利益。这种交易背后反映了古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以及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和策略选择。这些国家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资源来满足清朝皇帝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贸易机会和利益回报。因此他们愿意通过朝贡的形式来寻求与清朝的贸易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诚意和价值以获得皇帝的认可和支持从而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利益回报。总的来说朝贡体系下的贸易虽然存在不平等现象但仍然是古代世界重要的经济交往方式之一为各国带来了实际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交流的机会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随着历史的变迁朝贡体系也逐渐走向衰落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去深入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状况以及各国之间的策略选择和博弈过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曾有一种独特的贸易方式,犹如我们所熟知的“厚往薄来”。其中,“厚往”是对异国使节的丰厚赏赐,“薄来”则是他们带来的贡品。这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策略。
以暹罗国为例,每次朝贡,他们带来的物品琳琅满目,如驯象、龙涎香、犀角、象牙、冰片、蔷薇露等。而大清皇帝对暹罗国王的赏赐更是豪华至极,锦缎、织金纱等物品不胜枚举。这种大方的赏赐制度,使得使臣和随行人员也会按照等级得到相应的赏赐。荷兰、英吉利等国家带来的朝贡物品多为铠甲、剑具、珠宝香料等,而乾隆五十八年,对于英吉利的进贡,皇帝对英吉利国王的赏赐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如此丰厚的赏赐制度,自然吸引了众多国家前来朝贡。这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种朝贡贸易并非没有挑战。有些国家虽然从大清得到了丰厚的利益,但仍然不满足。他们开始尝试私带货物进行贸易。暹罗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每次来朝贡时都会携带大量的“压舱”物品,这些物品不仅免收税,还允许在广州自由买卖。然而朝廷并非视而不见,他们规定只有正、负贡使两船免收税,其他船只一律收税。这种改变是对不诚信的“生意伙伴”的一种制约。面对这种改变,有些商人仍然尝试投机取巧。英吉利商人就曾尝试留下一些人在中国照看买卖,但遭到了皇帝的严厉拒绝。这也暗示了清朝的封闭性和对外来商人的不信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变迁。短短数十年后,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通商口岸被开放,大清筑起的贸易防线瞬间被摧毁。从此,英国开始了对中国财富的大掠夺。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面对世界的变迁和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开放心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清史稿·食货志一》、《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清代广州十三行的兴衰白银供应的角度》。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帮助我们了解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和教训。希望我们能够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