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路亚啥意思(也说说外来词阿门,到底是
关于“阿门”与“哈利路亚”的话题,最近是与一位导演朋友的微信交流引发的。这位导演朋友学识渊博,修养高深,然而当问及“阿门”的准确说法与含义时,他的理解仍然存在着误区。其实,这种冷知识知道与否并不影响大局,但它所折射出的中国特色,却值得我们深思。
在追求独立自主的强大之路上,了解世界,特别是那些现在或潜在对抗的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在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对外部文化的认知也是交流交往的关键。我们不必效仿他人,但要有正确的认知。
然而现实中,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认知不足,却急于模仿,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闹出笑话。更严重的是,一旦触及宗教等敏感话题,后果可能更加严重。
说到“阿门”,朋友认为其逻辑重音在“阿”字上,是宗教仪式的结束语,没有确切的现实含义。其实,“阿门”是早期不懂的翻译家对amen的音译。在西语中,其为a man,意为祈祷的结束语,也有衷心赞成之意。正确的发音应该是a轻读,而man重读,低沉而迅速地说出来。而影视作品中那种高亢拖长的发音方式,会让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感到困惑。
的神学典籍大多基于古拉丁语,经过长期引用、借用和变形,已经成为一种不同于实用官方语言的特殊语言。现今的拉丁语系和盎格鲁萨克逊语系都或多或少地借用了古拉丁语。比如a man这个词汇在中带有一种祈愿式的祝福的含义。“阿门”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祝愿和期盼。
再说到“哈利路亚”,这也是宗教词汇。其源自希伯来语,意为“赞美上帝”。我们不能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其分开理解。这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拼法,但都表达了对上帝的赞美和崇拜。
了解这些宗教词汇的正确含义和发音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也能避免在模仿过程中闹出笑话。在交流交往中,正确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保持对外部文化的开放态度,但要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赞美的神圣,哈利路亚的颂歌回荡。哈利路亚,这一赞颂神灵的词语,由Hallelu和jah、iah两部分组成,前者表达赞颂之意,后者则是对神灵的简称。在发音时,四个音节应流畅连贯,小小停顿亦可,但绝不可拆解为“哈利、路亚”。
影视作品中对此的表达较为罕见,大概是因为没必要过分表现。但关于这一词汇的正确发音,若是出错,可能会令人不悦。
说到土法装洋的生活笑话,我们在表述外来词汇时,完全可以采用中文的音译。比如coffee,直接称之为“咖啡”即可,无需强行加入洋味儿。拿雪茄为例,一种制品,我们应读作xue(三声)、jia(一声)。
曾有些电影中的老角色,试图用带有洋味的发音来显示自己旅居国外的经历。比如雪茄二字,他们可能会将雪字读成薛(三声变一声),茄字读作嘎。这种读法实在令人捧腹。实际上,雪茄的西语是cigar,其中的ci是轻音,gar为重音,与某些中文发音截然不同。
除了发音问题,“来,抽一支哈瓦那雪茄吧”这句台词还有别的问题。我们常说“吸”或“尝”雪茄,而不说“抽”。哈瓦那作为地名,在表达时无需过于洋化。只需用中文说出“尝尝,好东西,正宗哈瓦那”即可。
再说吉他,有些人在表达时会把“吉”字进行洋化变形,读作gi。但实际上,吉他的西语为guitar,重音在后面的tar。如果要装洋,重音应该放在正确的地方。
世界多元,文化丰富。有自信是好事,但面对外部世界,我们需要更多的谦恭谨慎,更深入的了解和敬意。否则,曾经对洋人的误解和偏见,如将他们称为红发绿眼的猴子,只会带来自身的损失。我们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真正去思考为何当初受他们欺负。如今,我们拥抱四海,朋友遍天下,应该不会再出现土法装洋的情况。真正的“大”,必定包容万方、海纳百川。
作者刘宏宇,是一位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曾获“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他的作品富有和内涵,引人深思。
推荐阅读:从“伐柯之斧”到诗和远方、这么“大”的荷花,您见过吗?喜欢此文的朋友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