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怎么死的(将相和的悲惨结局:廉颇流
《将相和:廉颇与蔺相如的传奇故事》
我们熟知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早已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这两位英雄的事迹成为了传承智慧的典范。蔺相如,虽出身微贱,却心怀国家,他的机智和胆识在出使秦国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畏强权,维护了国家的荣誉。而廉颇,作为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他的战功赫赫,为赵国的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两位英雄,可谓不打不相识,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等事件赢得了赵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卿,进入了赵国的高层政治圈。
对于这位新晋的宦官门客蔺相如,廉颇起初并不以为然,甚至想找机会羞辱他。但蔺相如的博大胸怀,以国家大局为重,避免了与廉颇的冲突。这种气度,让廉颇最终佩服并负荆请罪,两人因此结为生死之交,实现了从“将相争”到“将相和”的和谐局面。
教科书的描述并未详述两位英雄的最终命运。他们的晚年究竟如何?是否真的安享晚年、寿终正寝?现实并非童话,尽管廉颇和蔺相如一人为贤相,一人为良将,但他们无法单凭两人之力改变时代大局,更无法弥补秦、赵两国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在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已经面临秦国的强大压力。虽然惠文王虚心纳谏,赵国在他手中并未显著落后于秦国,但面对秦国的进攻已经捉襟见肘。廉颇、蔺相如和赵奢等贤臣良将的存在勉强维持了赵国的局面。
当孝成王继位后,赵国遭遇了严重的人才危机。曾经的辉煌英雄如廉颇、蔺相如年事已高或病重,赵奢也已病逝。军政两方面都出现了严重断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英雄迎来了自己的落幕时刻。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地区后,上党郡守冯亭请求投降赵国。这看似是赵国得到十七座城池的机遇,实则是一个陷阱。秦国为了得到这块土地所付出的努力最终爆发了对赵国的进攻。即使派出了大将廉颇驻守长平要塞也难以抵挡秦军的猛烈进攻。面对秦军的猛攻和长距离的补给困难问题使得廉颇一筹莫展只能采取持久战战术对抗秦军但依旧无法取得胜利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况孝成王对廉颇越发不满并想寻求改变寻找新的策略或人才取代廉颇。(秦国不断施展离间计意图削弱赵国的内部力量)在这种背景下秦国又心生一计开始在赵国大肆宣扬廉颇已年老色衰只能被动防守无法有效对抗秦军而赵国需要像赵括这样的年轻英才统帅军队来扭转乾坤。(赵国面临人才危机老将廉颇与新晋将领赵括之间的故事即将展开)这样的传闻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与抉择面对占据不利的局面孝成王是否会让名声在外的少年英才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故事发展至此高潮迭起悬念重重期待后续的揭晓)孝成王对廉颇的连续战败早已心生不满,秦人的夸大宣传又使他深信不疑,因此他决定替换廉颇,任命名满天下的赵括为主帅。赵括是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谈论兵法时头头是道,连其父都赞叹不已。孝成王幻想自己慧眼识英才,君臣二人能成就一段佳话。
当时的蔺相如已病重,但听闻换帅之事仍强撑病体前往王宫劝谏。他告诫孝成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蔺相如担心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难以担当重任,面对秦国的诱惑和陷阱,他恐怕会一败涂地。
然而孝成王并未采纳蔺相如的忠告,结果正如蔺相如所预见的那样,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守策略,急攻冒进。秦国方面已经换上了白起为主帅,他诱敌深入,待赵括率军深入时,已扎入了白起预设的口袋阵。粮道被截断后,赵括突围无果后战死,四十万赵军向秦国投降,最终惨遭活埋。
这一战役令赵国精锐损失殆尽,从此无力与秦国抗衡。国内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蔺相如得知消息后更是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他回想起自己昔日为了保护国家尊严所付出的努力,如今却面临国家被重创的境地,带着对赵国前途的忧虑离开了人世。
长平之战虽然证明了廉颇稳扎稳打策略的正确性,但挚友离世和国家前途未卜让廉颇也备受打击。好在有信陵君率领的魏国军队前来增援,才打退了秦国的进攻,赵国得以幸免于难。然而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元气大伤,不复当年风光。孝成王意志消沉,赵国只能苟延残喘。不久之后廉颇再次被赋予重任,率领军队大破燕军,一路反推至燕国国都。赵国重振声威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求和。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并让他担任代理相国。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孝成王病逝后继之登位的悼襄王对廉颇心生提防解除了他的军权并让乐乘继任。感觉到自己受到排挤的廉颇大怒率军进攻乐乘最终因立场转变太快而失去信任被迫逃亡魏国但不久便又投奔赵国结果被使者欺骗失去了重返赵国的机会流落他乡晚景凄凉令人唏嘘不已。赵王对廉颇的期望化为泡影,深感失望。他以为廉颇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才能与抱负,遂断绝了再次起用他的念头。
廉颇仍然热切期盼着赵王的召唤。他等待着,眼巴巴地期待着君主的召唤。但等来的却是楚国的使者。原来,廉颇的英名远扬,楚国得知他在魏国无所作为、壮志难酬后,便暗中将他接至楚国,赋予他兵权,希望他能够率领楚军抵御秦国。
廉颇的心始终牵挂着赵国。那里有他的故友,有赏识他的君主,有辉煌的历史。他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赵国,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可惜,他已经无法再回到赵国的怀抱。
在晚年的凄凉和寂寞中,廉颇身处异国他乡,一代名将最终在寿春郁郁而终。他的离世,是对赵国的深深遗憾,也是对自己无法再报效祖国的无奈。
与廉颇一同闪耀的蔺相如,也在国家存亡之际病重离世,他对祖国的担忧和牵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课本上温馨的将相和故事相比,他们的结局实在令人感叹不已。
作者雨目木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命运,让我们深感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他们二人的命运,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我们不禁为他们的才华和忠诚感到敬佩,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惜。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载史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