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听音乐不只陶冶情操,还能治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疗愈音乐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在睡前或学习间静心的首选。喜马拉雅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年内超过8300万人在喜马拉雅平台上聆听了疗愈音乐,其中晚10点后,竟有数千万人在音乐中渐入梦乡。而截止到今年11月底,疗愈音乐的相关专辑累计播放次数已超过25亿次。
那么,何为疗愈音乐?它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治愈力量?科技日报的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关于疗愈音乐的定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莫扎特、巴赫等音乐家的古典音乐作品。但实际上,疗愈音乐并非仅限于此。武汉科技大学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音乐治疗专业学者张勇表示,疗愈音乐是在音乐治疗师与患者共同协作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治疗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的音乐。当下广受欢迎的减压、放松型疗愈音乐,其节拍通常在60—70,频率在8—14Hz的α脑波范围内。这类音乐以舒缓的旋律、简单的节奏和适中的音量,辅以流水、海浪等自然声音,强化了冥想和催眠的效果。张勇进一步解释,人的大脑会产生四种脑电波,其中α脑电波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产生,频率在8—12Hz之间,与疗愈音乐的声波频率相吻合。聆听这类音乐会诱发类似α脑电波的状态,使人达到放松状态,进而改善睡眠质量。
喜马拉雅耳界沉浸式声音疗愈团队的相关负责人也分享了他们对疗愈音乐的理解。他们认为,疗愈音乐应该是一种舒缓、平静、不复杂的音乐,音色柔和,避免过于沉重的低频和刺激性的高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用户常听的疗愈音乐包括3D脑波音乐、大自然实录白噪音、治愈钢琴曲和古风禅乐等。这些音乐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感,让人在聆听时感到放松,不受复杂旋律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疗愈音乐,所有的音乐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音乐可以直接影响对人体内脏及躯体功能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神经系统。不同的乐曲因其节奏、速度、音调和音色的差异,可以产生镇静、兴奋、镇痛等效果。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研究还发现,音乐能够减轻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紧张的生理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听音乐时,人的脑垂体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让人感受到愉悦和欢欣。
什么样的音乐对什么样的病人有效,这需要音乐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来选用。张勇强调,不同的个体会对不同音乐产生不同的共鸣,同一首音乐会引发不同的生理、心理效应,这与个人的音乐爱好、文化背景和年龄层次都有关。没有通用的音乐处方,因人而异是音乐治疗的基本原则。
除了医学和心理学领域,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人们开始在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公司团建和刑事司法等领域使用音乐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医学的发展,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拓展。
疗愈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式。(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