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晚上真的有鬼吗(七月半鬼门开,中元节真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称鬼节、施孤或七月半,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在这一天,阴曹地府会放出鬼魂的传说让人们深信不疑,因此许多长辈都会告诫小孩不要夜游。许多灵异事件并非都是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一些流传甚广的灵异事件背后或许只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让我们来一些有名的灵异事件背后的真相及心理因素。
大家可能还记得2012年春晚现场出现的“鬼脸”事件。当时,一张窗户上仿佛映着鬼脸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有人甚至认为照片中的人脸是已故主持人罗京的。无独有偶,美国维京1号飞船在1976年拍下的一张火星地表照片也因模糊和光影造成的错觉而引发轰动。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都使用这张照片作为火星存在生命的证明。
为什么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将模糊不清的图像辨认为人脸呢?这背后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对于人类这种社会性生物来说,人脸的辨识至关重要。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训练得对于人脸高度敏感。一项实验证明,新生儿对类似于人脸的图形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仅仅四个月大的婴儿就具备了与成人相近的人脸辨识能力。
再来说说凶宅闹鬼的话题。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少有名的凶宅,人们可能会因为住进这些阴气重的凶宅而招致厄运。但实际上,有些凶宅的所谓“鬼气”可能只是人们的心理暗示而已。人们倾向于将毫无关联的随机事件为更有逻辑的故事情节。耶鲁大学的一项实验证明,人们会主动将原本毫不相关的因素联系在一起,例如咖啡的温度与人格的倾向。
在中国,还有头七缅怀先人的说法,即在逝者去世的七七四十九天后,他们才会登上黄泉路,在那之前,逝者会回来看看。许多人发现,在头七这一天,家中摆放的贡品似乎变少了,于是感到逝者真的回家探望了子孙。这种现象或许只是由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偏见造成的错觉。
认知偏见是指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注意那些支持我们观点的事实,而忽略那些与主观相冲突的细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将事件合理化的倾向属于一种心理保护机制。通过合理化无法承受的消极事件,人们能够平复自己的痛苦情绪,如亲人逝去的悲伤等。
关于世界上是否有鬼的问题,现有的科学水平或许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我们可以选择相信或不相信灵异事件,但历史告诉我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恐惧确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就像丹麦心理学家米契尔说的,“安全总比遗憾好”,保持高警觉性或许是我们应对未知的最佳方式。
还有一些与灵异事件相关的精彩话题值得,比如“让人惊魂的‘鬼上身’,其实是一种精神障碍!”“鬼上身、鬼打墙、鬼压床——谈谈那些年我遇见的‘鬼事’”以及“吓得半死还要看鬼片?你要找到适合的减压方法!”等等。对于心理健康应用来说,如心潮减压APP等心理健康应用也是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有效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