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教学视频全套(少年中国 - 让校园足球,
文山市一初:在绿茵场上缔造幸福的“强体魄”教育传奇
=========================
特约记者左瑞文山报道,源自对足球运动的独特理解和体育精神的深刻认识,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文山市一初”)的校园足球独树一帜。这里不仅为学校增添了活力和荣耀,更让师生们在参与中体验到了乐趣和幸福。
文山市一初的校长罗荣武女士,是一位有着深厚历史教育背景的70后女校长。她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在体育领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作为一位喜欢跑步、篮球、羽毛球的运动爱好者,罗校长一直坚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她认为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魄,还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在心理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初中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学习压力逐渐上升、青少年心理急剧变化的状态,罗荣武校长结合两个校区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活动选择。不仅如此,她还专门成立了心理成长中心,积极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文山市一初,始建于1972年,历经多次更名,见证了学校5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所传统名校里,“强体魄”成为其重要的育人目标。每周定期开展的体育活动,不仅难能可贵,更是体现了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在双减背景下,文山市一初不仅严格落实在国家规定的正常课程,更在课后服务中采取“必备主餐+个性自助餐”的形式。文化知识的学习辅导与文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虽然周末不能召集学生回校参加活动,但学校也支持学生自愿、自费参加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足球、篮球等培训。
目前,文山市一初南北两个校区共有84个班,在职教师351人。校长罗荣武经常与同事分享教育心得和成长经历,推广“把职业当做事业”的教师幸福成长密码以及“在彼此成就中,用心‘智’造幸福”的工作理念。
这种幸福理念不仅适用于老师和学生,也被推广到家长这一更庞大的校外群体。罗荣武校长认为,学校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都是彼此成就的。在这个基础上,用心“智”造幸福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
在文山市一初,除了正常的语数外等课程,还有音体美劳、科技创新等领域的87个社团。足球是其中之一的“幸福课程”。罗荣武校长认为,像足球这种团队运动最能体现彼此成就的特点。只有用心踢、动脑子踢,才能体验到足球的魅力,收获其中的丰富营养:团结、友爱、担当、共享、信任以及“受益终身的习惯、顽强进取的态度、健康幸福的人生”。
在这片绿茵场上,文山市一初的师生们正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强体魄”的教育理念,缔造着幸福的校园时光。由于南校区位于老城区,空间有限,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受限。北校区自2016年启用后,硬件设施逐渐完善,为校园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开始积极发展校园足球,建立了兴趣小组和班级联赛。在此基础上,通过层层选拔,男女足球队校队得以组建,学校也因此成功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
随着校方对足球的重视以及师生的积极响应,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的足球事业逐渐蓬勃发展。例如,2017年,市一初女足在州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荣获亚军。此后,男女足在市级赛事中表现出色,成为常胜之师。男足主教练唐永文及女足主教练高祥更是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练员”。
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校长罗荣武深知体育组为足球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意识到学校仍需加大投入。为此,她提出了让体育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构想,这一想法虽然起初让部分老师感到惊讶,但在校长看来,让专业懂行的体育老师领衔班级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了达成“强体魄”的目标,老师们也应当“会学习、勇担当、敢创新”。
在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中,罗荣武将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学生的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纳入考虑,并将积极教育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这其中,体育教学和足球训练也被视为创造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的校园足球事业蓬勃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每个新学年,北校区有16个班级、超过800名新生入学,但优质生源并不能完全支撑校足球队伍的建设。七年级新生中,在小学阶段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孩子寥寥无几。随着校园足球的普及,文山市辖区内开展足球训练的小学逐年增多,但市一初校队的成员中,零基础的新队员比例较高。
唐永文和高祥两位足球专业背景的体育老师对此感到困惑。他们推测,那些小学就踢球的孩子可能分散于各校,因为学校的招生政策有户口片区限制,且没有稳定的足球特长生政策。一些孩子可能因学习压力增加或训练条件缺失而放弃了足球。
尽管面临这些困境,文山市一初校队仍然坚持“重在参与”的理念,成为了当地初中足球的统治者。他们格外珍惜足球人才,对草根运动有更深透的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男女队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文山州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县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全州校园足球选拔赛停摆,这也让一些渴望参赛的队伍感到遗憾。他们期待能在更高水平的比赛中展现自己,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战术。唐永文深有体会地说,他多次感受到比赛中队员们的成长加速度,那种越打越自信、越踢越顽强的精神面貌,实在让人难以忘怀。在赛场上,不仅队员们热血沸腾,连教练也被这种氛围深深吸引。
高祥教练,不仅享受着比赛带来的激情,更看重赛后这一执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每次赛后的反思与交流中,队员们轮流比赛、思考战术,这是一个智慧的碰撞过程。他提到,由于师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队员的想法和发言都能为下一步的训练带来改进机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他的点评都能切实地帮助队员提高。
相对于赛后的反思,唐永文更关注赛前的战术部署和赛中的临场调整。这两个环节不仅关乎比赛的胜负,更是体现教练员价值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平时上体育课难以体验到的特殊感受,比赛的结果只是验证你的战术是否有效。
除了日常的校队训练比赛任务,两位主教练还牵头完成了足球社团的活动。由于学校足球师资力量有限,社团建设实行配额制,每个班级仅分配两个参与名额。尽管有时会出现班级无人报名的情况,但足球的魅力依然吸引着那些热爱这项运动的孩子们。
值得一提的是,校队出赛和社团建设的主体是七、八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因中考压力和家长干预,大多会中止训练。在文山市一初,足球社团和校队的训练成长周期只有两年。
参加市级、州级正式比赛前的集训通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集训期间的次数和强度会明显增加。面对家长的担忧和疑虑,教练们需要耐心沟通,解释训练的重要性。幸运的是,随着学校育人目标的深入、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和意志的强化,以及体育特长生升学途径的明晰,教练们对此有了更多的期待。
面对繁重的训练任务和有限的教练人手,学校为男足增配了一名助理教练。尽管女足社团规模较小,但教练依然面临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们的对策是分权制,让校队球员成为社团的训练典范,社团成员成为各个班级的足球使者。这些球星和使者带动了每年春季举行的校园足球班级联赛的氛围和水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训练周期短、挑选队员难、教练人手少、家长理解不足、经费保障不足等,但教练和队员们依然用心智造幸福。他们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成就感。高祥表示:“我们更喜欢引导那些有潜力的队员把精力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来。”他们梦想着这些队员初中毕业后还能继续踢球,走向更高的舞台。他们真心希望这些“有天赋、有特点、有个性”的足球少年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他们梦想着这些少年能够踢出文山市一初的大门,进入高中校队、大学校队甚至职业队,最终进入国家队。唐永文教练有着独到的眼光和理念,他倡导的“重在参与”,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胸怀壮志的精神追求。他时常提醒自己的队员,不必过于计较眼前的胜负得失,也不应满足于在文山这片土地上称王称霸。他深知,真正的舞台在于全国大学生联赛,那是他们应该追求的高度。
在唐教练的校队里,有一位九年级的队员张朝阳,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对皮球的掌控、对球性的熟练,以及对比赛节奏的把握都远远超出同龄人。他的踢球风格与场上的作用,让人想起足球巨星齐达内。就连那些整天把C罗、梅西挂在嘴边的孩子们,也公认张朝阳是他们学校的真正球星。
耕耘在草根足坛的这几年,唐永文教练并非只遇见了张朝阳这一例“天赋异禀”的孩子。像上届市级校园足球选拔赛的最佳射手李军,虽然基本功有待提升,传控方面还有短板,但他的身体力量惊人,甚至可以在11人制标准场地的中圈起脚破门。唐教练感叹,这样的孩子已经超越了他当时的水平,而他的出色表现才在上八年级时就已经显现出来。
高祥教练的女队里,曾有一名能凭一己之力主宰比赛的球员在毕业季流失。她原本有机会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云南师大附中呈贡校区,到全省校园女足实力最强的学校深造。然而不知为何,她未能如愿前行,还与母校失去了联系。高祥教练至今依然惋惜,他一直相信她有能力踢得更好,也一直在追寻她的下落,想知道她在哪里读书,是否还在坚持踢球。
尽管这些教练如此爱才、惜才,但他们并不清楚这些孩子的未来路在何方。有足球天赋的学生可能面临诸多变数:可能没有机会、可能自己不珍惜机会、也可能做出其他选择。这些都不是他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孩子初中的这三年里,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尽心尽力地陪伴他们走过这一程。
足球对于这些学子们来说,不仅是汗水与激情的交织,更是开启幸福人生、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门。文山市一初的教练们,或许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启蒙者,也未必能看透下一站的风景和去向。但在幸福来临之际,他们如同尽职的园丁,用心守护着每一颗草根的生长。他们用独特的方式,为孩子们铺设通往梦想的道路,也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他们就已经为孩子们种下了幸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