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是哪个省的简称(鲁国为何称鲁?《诗经》
关于鲁国国号的由来,一直是历史学者研究的课题。《史记·鲁周公世家》开篇即提到周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称之为鲁公。这一记载与诸多文献存在冲突。
在先秦时代,封于某地往往以某地为氏,因此司马迁认为周公被封于曲阜,由此得名为鲁公。《左传》等文献却提供了不同的说法,认为伯禽之所以得到鲁国的封号,并非因为封于曲阜,而是由于他是周公旦之子,继承了周公旦在鲁地的统治权。关于鲁国国号的由来也有多种解读。有人认为鲁国之“鲁”源于河南的鲁山县,也就是说山东之简称“鲁”,其实是由河南而来。
关于周公旦的称号来历,也有一段丰富的历史背景。周武王在克殷之后,对重要功臣进行了封赏。对于姬姓族人周公旦的封赏,从其称号可以看出,武王给予的是一块重要采邑,而非直接封国。周公旦的采邑位于周太王所居之地,因此被称作周公。这里的“公”并非代表公爵,而是一种尊称。周初并没有公爵这一爵位。因此周公旦之“周”,并非代表周朝之周,而是他的采邑周地。
接下来的是伯禽的第一次受封。在武王克殷过程中,周公旦功勋卓著,然而关于他的封赏存在多种解读。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周武王给予周公旦采邑的也将其子伯禽封于鲁地。然而司马迁认为鲁地即是曲阜的观点遭到了质疑。《诗经》中的记载反映出伯禽曾两次受封,第一次是在鲁地,而后在鲁国之东。这表明伯禽的初封之地可能并不在曲阜。
最后的是鲁地的原始位置。根据文献记载,鲁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甚至有说法认为鲁地曾是夏朝的一个重要区域。刘姓始祖刘累因烹煮死龙而躲避到鲁地隐居的故事,以及夏桀率领五百部署来到鲁地后百姓投奔商汤的历史记载,都表明了鲁地的重要性及其悠久的历史背景。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构成了鲁国国号由来的深厚基础。
鲁国国号的由来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话题。从周武王的封赏到采邑制度,从周公旦的称号到伯禽的受封过程,再到鲁地的原始位置,这一系列历史事件构成了对鲁国国号由来深入的丰富素材。而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也为我们揭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关于鲁国的起源,历来在学术界有着激烈的讨论。史书中的记载,也因种种原因难以被普遍认可。甲骨文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历史的真相。
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鲁受年”的记录,这说明至少商朝时期,已经存在一个被称为“鲁”的地方。关于鲁国的具体地理位置,史书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只在《诗经》中留下了些许线索。
《诗经·閟宫》中描述了鲁僖公的行为,他企图占据常与许地,恢复周公封建鲁国时的疆域。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测,鲁国之初可能拥有常与许地,后来因国力衰败而丢失。而“许地”即许田,位于现今的河南许昌一带。河南鲁山也在这附近,结合这两点,使我们不难推断出伯禽第一次所封的鲁地,就在河南许昌至鲁山一带。
武王克殷之后,为了打击商朝的残余势力,将伯禽封于鲁地。位于山东曲阜的奄国是商朝的忠实盟友。奄国在商周交替之际存在于山东,其国都就在山东曲阜。在周公旦东征平叛的过程中,伯禽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的功绩,周成王将伯禽再次分封到奄国的旧地曲阜。
伯禽虽然被封于曲阜,但并没有迁都至此。彻底清除奄国势力后,伯禽之子炀公将鲁国迁至肥沃的曲阜地区。也就是说,伯禽曾两次受封,先是鲁地,后是奄地,使他在当时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首。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白,鲁国的称号并非源于山东,而是源于伯禽最初被封的河南鲁山一带。后来虽然迁都至曲阜,但依然沿用了最初的称号“鲁”。这一地名与山东的简称“鲁”其实并无直接关联。《鲁周公世家》中关于鲁国的来历记载有误,忽略了周公称号的由来,也没有明确伯禽两次受封的历史。司马迁所接触的文献有限,些许错误在所难免。
想要深入了解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参考《史记》、《左传》、《诗经》等古籍,这些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鲁国的历史变迁和其在中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