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高中语文周周练之
《晋平公炳烛而学》新述
晋平公年事已高,七旬之际却仍怀着学习的心。他曾向师旷表达疑惑:“我这么大年纪了,学还有意义吗?”师旷淡定地回应:“何不炳烛而学?”意为何不点亮蜡烛学习呢?晋平公疑惑地问:“为人臣子,岂可戏君?”师旷解释道:“盲臣怎敢戏君?年少时学习如朝阳初升,壮年时学习如日中之光,老年时学习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难道不比摸黑前行更好吗?”平公听后赞叹道:“善哉!”从此,晋平公以学为乐,不再畏惧年龄的界限。
《张溥与“七录斋”的故事》
张溥自幼便痴迷于学习。他所读之书,必定亲手抄写,每抄完一遍,便朗读一遍后焚烧,再抄再读。如此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的右手握笔处,手掌和指尖都磨出了茧。即便冬日手指因寒冷而开裂,他仍每日用热水浸泡,继续他的抄书之路。他后来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以纪念自己的勤奋学习。张溥的诗文敏捷,被人们广泛传颂。
《高凤专心致志》背后的故事
高凤是一个专心致志的学者。他家中以务农为生,但自己却对学问有着深厚的热爱。一次,他的妻子在院子里晒麦子,让高凤帮忙看护鸡群。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暴雨。高凤手持竹竿,口中诵读经书,竟未察觉到积水已将麦子冲走。妻子回家后惊讶地发现这一切,高凤这才醒悟过来。他的专注和投入,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叶廷圭与《海录》的传奇
叶廷圭从小便热爱学习,四十余年来从未放下过书本。他不仅借阅士大夫家的异书,而且每借必读,每读必终篇而后止。因家境不富,他无法将所有心仪的书籍传抄。于是,他挑选出其中有用的部分,亲手抄写,名为《海录》。他的勤奋和毅力,为我们展示了求知的艰辛与不易。
《唐太宗论为人须学问》
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为人必须学识渊博。过去因战乱未定,我忙于征战,无暇读书。如今四海平静,我虽身处殿堂,却不能亲自执书卷读之。因此我命令他人读书给我听。”君臣父子之道、政教之理都在书中。古人曾说‘不学习则无知’,我深有体会。回首过去的行为,我深感不足。”这番话体现了唐太宗对学习的重视和对过去的反思。
《任末好学勤记》的故事
《勤学之路:铭记与传承》
有一位痴迷学习的弟子,他的勤奋深得人们的赞赏。为了表彰他的努力,他的同伴甚至愿意用干净的衣服换取他身上的脏衣。他的学习信条是:非圣人之言不视。这份专注与执着,令人感动。
在他临终之际,他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告诫:“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这句话充满了哲理,仿佛一道闪电,点亮了我们心中的灯塔,使我们明白学习的价值。
让我们回顾一下王充的故事。《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一个虽孤但极为孝顺的少年。他后来走进了京城,拜师于太学,向扶风班彪学习。他对学问有着广泛的兴趣,但却不拘泥于传统的章句之学。
他家虽贫,却无书。于是他常常逛洛阳市肆,阅读所卖之书。每次看过,他都能迅速诵忆,从而博取了众多流派的学问。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过上了平静的教师生活。《林逋论学问》
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听别人说,更是要知道其背后的方法。真正的学者,不仅会提问,更会实践。向师长请教,与友共辩,这是学者务实的方式。
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作为一个人,怎能不学习?学习怎能不提问?《欧阳修诲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然而玉的本质是不会因未雕琢而改变的,人也一样,即便不刻意学习,其本性也不会消失。但如果不学,可能会失去君子的品德,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再来说说钱思公,他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唯独喜欢读书。无论经史、小说还是辞曲,他都涉猎广泛。甚至在入厕的时候也不忘阅读。这就是他的学习方式。谢希深也曾描述他的同事宋公垂,每次入厕都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响亮,令人赞叹他的勤奋。
我因此对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大多是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学习无处不在,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这就是学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