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放疗结束都活不长(放疗是治癌的有效手段
放疗,这一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常常在我们的认知中被误认为只存在于手术之后。事实并非如此。
在一次与朋友的饭局上,我的同学分享了关于放疗的知识,让我对放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放射治疗,因其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已成为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随着放射设备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其疗效日益显著。实际上,约有65-75%的恶性肿瘤在术前、术后或术中需要结合放疗。而大约40%的患者则需要放射线进行根治。
关于放疗的种类,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四类放疗设备。其中,由医用直线所产生的高能X线及电子线是目前主要的体外放疗方式。除此之外,还有组织间和腔内放疗,例如将放射物质直接放入治疗组织内或放入人体的天然腔道内,用于治疗如子宫颈癌、鼻咽癌和食管癌等。近年来新兴的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术,更是内放疗领域的先进技术,被称为体内伽玛刀治疗或粒子刀治疗。
而先进的质子治疗,作为放疗领域的一种先进方法,因其射线的特殊性质,可以使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的照射量最小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周边组织。特别是立体定向质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具有显著的优势。尽管质子治疗价格昂贵,尚未广泛推广,但其潜力巨大。
那么,放射线为何能杀死癌细胞呢?原来,放射线能够杀灭癌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也就是癌细胞分裂、增殖、生长所需的物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不同,这使得射线能够在两者之间产生选择作用。
并非所有肿瘤都对放疗敏感。有些肿瘤细胞,如低放射敏感性肿瘤、乏氧细胞、非增殖期细胞和部分增殖期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低,成为放射治疗的难点。
那么,哪些肿瘤对放疗效果好呢?实际上,许多肿瘤都可以通过放疗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放疗的效果与肿瘤的类型、分期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我们能进一步发挥放疗的潜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在细胞世界中,肿瘤的独特存在就如同它们独特的生命旅程。它们与正常的细胞不同,它们对辐射的反应也截然不同。当我们深入这一话题时,会发现不同肿瘤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而这种差异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生长速度密切相关。
让我们理解何为放射敏感性肿瘤。这类肿瘤的特点是,消灭肿瘤的放射线剂量远低于正常组织所能耐受的剂量。例如恶性淋巴瘤、生殖细胞瘤(如精原细胞瘤、无性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早期就可能出现远处转移,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放射敏感性并不等同于高放射治愈性。
接下来是那些中度敏感的肿瘤。它们的特点在于,肿瘤的致死剂量和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非常接近。这类肿瘤包括各种上皮癌和一些腺癌,如子宫颈癌、喉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这些肿瘤在放射治疗中的实际应用非常重要,被视为放射治疗的适应症。若能在手术中正确并足够地配合放疗,效果将更为显著。
那么,为什么有些肿瘤需要在术前进行放疗呢?原因在于,术前放疗能够阻断癌细胞的淋巴和血路扩散途径,降低手术转移或种植的风险。放疗还能使部分癌细胞死亡,降低其生活机能和增殖能力,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对于肿瘤边缘的浸润和局部的临床转移灶,术前放疗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杀灭作用。对于体积较大的癌体,单纯放疗后容易出现复发,此时配合手术能适当减少放射量并基本消除局部复发问题。
术中放疗的技术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手术切除肿瘤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肉眼看不见的癌细胞或难以完全切除的残留病灶存在。这时,术中放疗能够准确安全地对这些残癌或亚临床病灶进行高剂量照射,有效减少局部复发或转移的风险。而对于术后放疗,其主要目的是杀灭手术未能切除的宏观或亚临床病灶,减少复发。
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是复杂而丰富的。不同的肿瘤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放疗与手术的配合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通过深入了解肿瘤的特性,我们能更好地利用放疗这一武器,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希望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清风计划423头条知识节健康科普排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