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数据延迟不给出(大数据杀熟是数据延迟
近期,携程被推上热搜,原因疑似是“大数据杀熟”。
8月2日的午后,演员马天宇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在微博中质疑携程旅行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描述了自己购票时价格飙升的经历,从原本的三千多变成一万多,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一时间,这个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携程首次因“大数据杀熟”而陷入舆论的漩涡。早在2020年,一位携程的钻石贵宾客户胡女士就因预定酒店价格远高于实际挂牌价格而将其告上法庭。法院最终判决胡女士胜诉,并要求携程退还差价并赔偿。这一事件使得携程的“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用户在网购中遇到过类似的价格歧视,七成的消费者在在线旅游消费中也遭遇过“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在各个领域屡见不鲜。尽管平台方解释这是由于代理机制和后台数据延迟导致的价格差异,但许多老用户并不认可这一说法。
事实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用户数据成为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资产。平台通过用户的网络行为和数据轨迹实现精准的产品推送和广告定位。“大数据杀熟”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平台自身的信誉。滥用算法技术、利用大数据进行差别化定价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只会损害平台的长期利益。
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这是对“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明确规范。
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再实行差别化定价,是对算法技术的滥用。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对于携程等互联网平台来说,应该珍视用户的信任,诚信经营,而不是利用大数据优势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