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意思是什么(《水浒传》鲁智深解救金翠莲
深读此文,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解金翠莲之困,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与动机极为复杂。似乎是一场正义与私欲的交织,鲁智深的冲动与金翠莲的身不由己相互映照。在此,我们将逐一剖析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深入解读背后的故事。
首先说金老汉和金翠莲父女二人,他们来到此地是投亲靠友,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顺利。金翠莲被迫成为镇关西的小老婆,看似无奈的选择背后,却隐藏着父女二人的某种默许。从金翠莲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她似乎并不觉得给人当小三有何不妥。更令人费解的是,金氏父女在东京生活更为艰难的情况下选择来到渭州。是否他们在东京的生活更为不堪,或许是被人所迫,逃离他乡寻找新的出路。金翠莲一家可能是职业小三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可能以此为生。
再看金翠莲在代州雁门县做了赵员外的小妾,这背后是否也有某种利益交换我们不得而知。金氏父女与镇关西签订文书,可以说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在古代并非罕见之事。那么鲁智深为何要插手此事呢?一方面,鲁智深是朝廷公务人员,地位高于商人身份的镇关西,他对镇关西的欺压行为感到愤怒;另一方面,鲁智深对金翠莲可能一见钟情,想要获得她的青睐。可能也包含了嫉妒羡慕的因素,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
鲁智深的英雄救美之心可以理解,但背后也有他的私心。他与金翠莲的相遇并非偶然,他在知晓真相后仍然选择出手相助,这显示出他的冲动与正义感。他的行为背后也有对美色的贪恋和对社会地位的不满。他对镇关西的嫉恨可能是羡慕他人富贵生活的一种表现。书中还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例如通过鲁智深的行为讽刺了那些欺软怕硬、嫌贫爱富的人。施耐庵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动机。
这篇故事通过多个角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现实的残酷。鲁智深的行为虽然带有正义色彩但也有私欲在其中;金氏父女的生活选择虽然无奈但也透露出某种默许;镇关西的欺压行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整篇文章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丰富引人入胜深入剖析背后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现实的残酷引人深思。深藏在书页之间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鲁达在渭州的生活片段。书中并未详述他在渭州的其他正义之举,如果有所描绘,那解救金氏父女无疑会被视为他正义行为的典范。
赵员外,这位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物,为何会让鲁达出家做和尚呢?这可谓是一箭三雕的妙计,既解决了鲁达与金翠莲的关系,也解决了与赵员外自身的纠葛。
书中有提及,有人泄露了鲁达的行踪。知道鲁达身份的只有金氏父女和赵员外。鲁达在赵员外家中如同定时,赵员外必然得知金老汉透露的鲁达的性格与行为。为了安全起见,赵员外必须为鲁达寻找一个新的安身之所。于是,出家的选择应运而生。而书中未曾描述官府在鲁达出家后的追捕行动,似乎暗示官府并不知晓鲁达的行踪。
将鲁达安置在寺院也方便了对其的看管。如果官府真要追究,赵员外还有回旋的余地,可以直接从寺院里抓捕鲁达。而出家人不能留恋儿女情长,这样断了鲁达与金翠莲的往来。
赵员外深知鲁达的性格——不安分、难以忍受寺院的清规戒律。预料到鲁达会在寺院惹事生非,赵员外便利用主持方丈对鲁达的管教,间接推动其离开。当鲁达犯错后,主持方丈并未严加惩处,只是提及赵员外的面子和赔偿事宜。这背后必有赵员外的预先交代。文中描述,鲁达离开时,赵员外并未与之见面,即使闯了祸也只是写了一封书信。这一切似乎都在赵员外的预料之中,他让鲁达自己明白,离开是必然的。
鲁智深,这位曾经的英雄豪杰,为了逞能打死了镇关西,成为了朝廷的通缉犯。金翠莲成为了赵员外的小老婆,而他与金翠莲并未走到一起。金翠莲可以被称为“心机女”,她利用鲁达的爱慕和莽撞劲为自己谋求出路。从金翠莲的名字与潘金莲的相似性中,我们或许能窥见她性格的一部分。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那个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他和金翠莲并不是一路人,他只是单方面爱慕,而金翠莲则利用这份爱慕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终,金氏父女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赵员外也得到了金翠莲,只有鲁达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充满了情感的纠葛和命运的转折,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鲁达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谨慎行事,不能盲目冲动,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