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是什么意思(套娃是俄罗斯的?日本人急了
在文化根源的旅程中,套娃的故事令人瞩目。它不仅是俄罗斯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标志。从日本的木芥子人偶到俄罗斯的套娃,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内蒙古满洲里,套娃酒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荣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还将邻国的套娃经济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一切的背后,是套娃文化在俄罗斯的兴起和发展。
套娃,这个看似简单的玩具,却蕴含着俄罗斯文化的精髓。在19世纪下半叶以前,俄罗斯并没有套娃这个产物。直到19世纪末,受到日本木芥子人偶的启发,俄罗斯著名企业家萨瓦·马蒙托夫的儿媳从日本带回了一组木头娃娃,这才有了套娃的雏形。
日本的木芥子人偶,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给了马蒙托夫极大的启发。他意识到,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木头娃娃呢?于是,他开始寻找代表俄罗斯妇女的形象,以及真正的俄罗斯风格。
在19世纪,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是非常分裂的。一方面,俄罗斯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贵族阶层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有其独特的东方元素,受到拜占庭文化和蒙古鞑靼文化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套娃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恰达耶夫曾写道:“我们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置身于时间之外”。但到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开始逐渐兴起。大批的知识分子和作家努力摆脱欧洲的文化阴影,重新发掘属于俄罗斯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这样的背景下,套娃应运而生。它代表了俄罗斯的“本土文化”,与贵族式的欧洲文化有所不同。套娃的设计深植于广袤的自然大地,源于憨厚、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它的形象源于俄罗斯乡村姑娘,使用农民喜爱的俗艳色彩,高饱和度的红、黄、蓝、绿,充满了乡村气息。
艺术家谢尔盖·马柳京是俄罗斯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套娃的形象,希望将本土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套娃的名字“玛特廖娜”也有着深刻的含义,“玛特廖娜”在俄语中意为“母亲”,象征着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套娃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俄罗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代表了俄罗斯人民的勤劳、淳朴和集体主义精神,也代表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在套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遥远的俄罗斯乡村,传来了一个名字——玛特廖娜,她的形象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俄罗斯文化的长河中。历史学家奥兰多·费吉斯在《娜塔莎之舞》中,向我们描绘了马柳京如何将俄罗斯乡村的艺术风格融入各个设计领域的故事。马柳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俄国农民天然本质的颂扬。他的作品,从家具到陶瓷,从图书插画到建筑,都体现了一种深入人心的乡村风情。他在城市中的支持者视其为乡村文化的代表,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讽刺的是,当时的俄罗斯农民对马柳京的俄式乡村艺术却感到陌生。这些代表农民形象的娃娃,并没有得到他们的青睐,他们并不明白这些艺术和自己的生活有何关联。他们忙于生活,忙于耕种,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关注这些看似与他们无关的艺术品。
历史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1900年,俄罗斯套娃被送往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它们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会的铜奖。欧洲人对这些象征着“多子多福”的木娃娃感到好奇,它们与西欧人对俄国文化的想象相吻合——乡村的、质朴的、色彩斑斓的。于是,套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俄罗斯文化的代言人。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套娃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它不再仅仅是农妇的象征,更多地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如革命者、知识分子、中产阶层等。套娃的形象逐渐丰富多样,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如今,当我们提到俄罗斯套娃,我们不仅仅想到的是那个传统的农妇形象,更是俄罗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它们如同一座座历史的石碑,记录着俄罗斯的变迁和发展。套娃已经成为俄罗斯最成功的文化输出之一,将俄罗斯的文化和风情带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参考资料:奥兰多·费吉斯《娜塔莎之舞》、第一财经《从沙皇到普京俄罗斯套娃见证百年历史》、孔桥雨《俄罗斯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这些资料和文献为我们了解俄罗斯套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