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葬身山东(苏禄国王来华,死后葬身山东,后
在山东德州城区的北部,有一个特别的陵寝,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座帝王的陵墓,但这座陵墓的主人并非中国人,而是一个外国人。这座陵墓就是苏禄国东王的陵墓。
苏禄国位于现在的菲律宾境内,以苏禄群岛为统治中心。这个国家信奉教,其政教合一的制度下,掌握国家权利的是三家王侯: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东王的地位尤为显赫。苏禄国地处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盛产各种作物和经济产品。
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与苏禄国有了交流。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的船队出海,访问了苏禄等地。这次航海活动促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友好交流。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国东王率领家眷及大臣等340人组成的使团来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这次访问对于明朝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外交活动。永乐皇帝十分重视,并隆重接待了苏禄国一行人。除了物质方面的交流,双方还进行了深入的文化交流。三位国王对中国的修身、齐家和治国之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学习。他们在北京逗留了27天,还登上了长城,远眺燕山。
天有不测风云。农历九月十三,苏禄使团到达德州时,东王突发恶疾去世。永乐皇帝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并赐予东王谥号“恭定王”。东王的葬礼完全按照中国的礼仪习俗进行,墓地是中国式的,长长的神道两旁有石人、石兽等。
国不可一日无君,东王的葬礼结束后,永乐皇帝派遣长子回国继位,而东王的偏妃、次王子、三王子和侍从则守墓三年。永乐皇帝还考虑到了他们的生活,命令济南府赐予祭田,并对守墓人员按时给予俸禄。由于苏禄国是教国家,永乐皇帝还特选了与东王后人一起守灵。
东王去世的第二年,朝廷修建了东王祠,永乐皇帝亲笔撰写了碑文,并下令山东官员春秋两祭。此后,东王家属和守墓人员便永护东王墓。到了清入关后,清继续遵循明朝的制度,对东王后人给予关照。
值得一提的是,苏禄国的文化、风俗与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在德州苏禄王陵墓的守护下,苏禄国的文化得以在中国延续。这座陵墓不仅见证了中苏两国的深厚友谊,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开放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回望过去,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如今,苏禄王陵墓已成为中菲友谊的见证,每年都有许多菲律宾友人前来祭拜,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友谊。德州地区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为当地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座特殊的陵墓不仅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也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成为中华大地上一处独特的文化遗产。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朝廷对“安”、“温”两家进行了特殊的选拔和待遇,允许他们入籍并世袭罔替,享受顶戴俸禄。这两家,作为东王后裔,融入了中华大家庭,孕育出众多杰出人才。
其中,“安”家的安玉魁与“温”家的温宪同,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三王子后人温宪同,与山东大儒吴楚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不仅考取了进士,更是一路高升,官至安徽庐凤道道台,位居正四品。他的才智与胆识,赢得了世人的赞誉。而二王子后人安玉魁,则是一位名震一方的武将。他担任绿营把总,曾在战场上与太平军英勇作战。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清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追封他为骠骑将军,并赐“云骑都尉世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变迁不断。到了辛亥革命后,东王家族的祭田被收回,“安”、“温”两家人失去了曾经的口粮和俸禄。他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家却诞生了一位英雄——爱国将领安树德。
这位英勇的将领安树德,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崭露头角。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繁荣与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故事如同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故事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如今,“安”、“温”两家虽然已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但他们的血脉中依然流淌着东王的英勇与智慧。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家族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与崛起的见证。在未来的日子里,“安”、“温”两家将继续书写他们的辉煌篇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