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什么是员外

体育知识 2025-04-18 22:42www.1689878.com最新体育新闻

古代的员外,从字面上理解是“正额之外”的职位,其实质意义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变迁。最初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那时的员外是朝廷正员之外的官员,拥有与正员相似的职权,如参政议政或在战事较多的年代参与打仗。到了明代,员外逐渐演化为一个闲职,失去了依法行政的权力,在地位上与官员平齐,但在行政权力上更靠近平民。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官职制度的变化,员外这一职位逐渐与财富挂钩,地主和富豪可以通过捐赠获得员外称号。

在明清时期,员外更特指有钱的地主和商人。他们通过捐赠或购买的方式获得这一职位,这也使得员外这一称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官职含义,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富有的人。这种现象并非始于满清一朝,而是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在清朝时期,“员外”实际上是官制中的员外郎的简称。员外郎作为司之副官,其地位相当于国家部门的副司长或省里的副厅长。这一职位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员外散骑常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官职。在隋朝开始,尚书省正式设置员外郎,成为各朝惯例。

随着历史的变迁,员外郎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六部各司的主官之一。然而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员外郎的地位显赫,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实权的闲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官制改革,员外逐渐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职位。清朝时,朝廷甚至将员外等闲职提供给捐纳的有钱人,这使得员外这一职位更多地与财富挂钩。满清时期的员外多为地主豪绅和大商富户所拥有。这些人在获得员外职位后,往往被视为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员外”这一称谓在历史中经历了从官职到闲职再到财富象征的变迁过程。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的人来说,“员外”无疑是一个值得的话题。它见证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以及官制改革的全过程。希望通过今天的能让大家对古代的“员外”有更深入的了解。员外郎一职,在唐朝时期曾降至正六品的低位。到了清朝,员外郎的品秩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地位提升为从五品。

清朝沿袭了前朝对员外郎的称谓习惯,简称其为员外。在满清时期,许多员外之所以腰缠万贯,是因为清朝的官制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捐官”制度。

捐纳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卖官制度。除了卖官,清朝的捐纳制度还包括“卖学”(学位、功名)、“卖勋”(封、衔)、“卖秩”(品级)等。这一制度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势的推移而愈演愈烈,成为朝廷财政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

捐纳制度并非新鲜事物,早在秦朝就有纳粟赐爵的记载。而清朝的捐纳制度,起源于顺治时期,在康乾盛世时期相对严谨,到了嘉道时期则更为兴盛,咸丰同治时期泛滥成灾,直至宣统时期终结。在康乾时期,捐纳的官职大多可以补缺,也就是可以实际到岗任职。到了清朝后期,捐纳的官职大多有名无实,成为了财阀、贪腐和虚荣的象征。许多有钱人为了在社会上有显赫地位,纷纷参与捐纳。

在清朝的捐纳官职中,员外郎之所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这属于捐纳的高层官员,特别荣耀。能够捐纳为员外郎的,必定是腰缠万贯、威名远扬的富豪。对于清朝的地方官来说,员外郎的品秩从五品,位于知县之上、知府之下,与知州平起平坐,因此捐纳的“员外”在当地具有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力。

正是由于清朝的捐纳制度存在,才会出现许多腰缠万贯的员外。这些员外郎通过捐纳制度获得了高官厚禄,成为了社会上的显赫人物。他们的存在也反映了清朝社会的一些特殊现象和时代背景。

上一篇:克拉松-克拉松是明哥的亲弟弟嘛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