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啥啊(中国采购苏35,要求座舱显示必须
苏35S战机自问世以来,凭借其强大的性能,被国际公认为最强四代半战机。这款双发重型战机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大航程与大载弹量,同时融合了先进的气动布局与矢量发动机技术,为其赋予了超凡的机动格斗能力。正是基于这些显著优势,我国在与俄罗斯商谈后迅速采购了24架苏35S战机。
与以往采购的苏27SK、苏30MKK、苏30MK2战机不同,我国在对苏35S的采购中明确要求座舱显示界面必须进行全面汉化处理。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又是为何交付的苏35S座舱显示界面依然部分保留俄文,未能完全按照要求汉化处理呢?
回溯我国引进苏制战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27SK战机。当时,随着中苏军售协议的恢复,中方首次接触到了苏-27这一先进战机。看到其作战半径大、配备电传飞操系统以及性能优异的发动机,中方认为苏-27为未来的战机升级提供了最佳平台。第一批次便采购了24架苏27SK与苏27UBK战机。随后的几年中,通过技术合作与许可生产,中方成功研制出现役的歼11A/B、歼15、歼16战机。
在座舱显示系统方面,早期的苏27SK以及进口散件组装的歼11A航电系统均为苏联自主研发制造。虽然当时已配备了小尺寸液晶显示屏,但界面仍为俄文显示。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首要解决的是战机的有无问题,显示界面的汉化并非迫切需求。
进入上世纪末,随着苏30MK战机的问世,中方又订购了38架苏30MKK战机。这一机型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和先进的材料技术,拥有更为完善的航电系统。座舱显示界面依然是俄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方空军和海军对俄文显示界面的操作技巧已经熟练掌握。那么到了2017年采购苏35S时,为何中方会坚持要求座舱显示界面全部进行汉化处理呢?
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随着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提升,中方飞行员和操作人员对中文界面的亲和力与熟悉度更高,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和准确性。汉化处理有助于提升战机的本土化水平,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进一步满足我国空军和海军的实战需求。
从苏27SK到苏35S,中国空军在引进先进战机的也在逐步适应和提升自身的技术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汉化座舱显示界面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自信与独立发展之路。其实这一切与我国已经全面构建完成的以全军综合数据链为核心的“一体化空战指挥体系”紧密相连。回溯至我国引进苏27SK和苏30的初期,因为当时中国的空战指挥系统尚未能将所有战机和地面指挥中心整合至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所以这些战机仍然采用单向数据传输方式完成与地面的联系,或是通过地面联络实现不同战机间的沟通。那时,苏27SK和苏30MKK的座舱显示界面是中文还是俄文,对实际作战的影响并不显著。
当我们在2017年采购苏35S战机时,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的歼11B、歼16、歼10以及尖端的歼20都已经能够接入全军一体化空战指挥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若此时引进的苏35S战机仍使用俄文显示界面,那么就需要进行信息转译,这无疑会影响空战的胜算。中方从一开始就坚持要求引进的苏35S座舱显示界面必须全部汉化。
那么,为何最终交付的机型仍然是俄文显示界面呢?尽管中方提出了汉化要求,俄苏霍伊设计局也按照需求开发了中文显示系统。苏35S的航电架构扩展能力较弱,处理器在编程、解码、转译方面的能力也有限,导致汉化进程迟迟无法完成。虽然苏35S的座舱采用了两块大尺寸液晶显示屏,但中文笔画较俄文更为复杂,可能存在显示字体小、阅读困难的问题。
尽管最终采购的24架苏35S战机仍采用俄文显示界面,但好在采购数量有限,且我军现役有许多飞行员对俄文显示界面的驾机技巧已经驾轻就熟,因此这一影响并未造成太大困扰。
使用俄文显示界面的苏35S战机也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它们可以通过后期加装的数据链系统与其他战机进行数据传输,但因为无法直接接入我国的空战指挥体系,自装备以来,它们一直扮演着“蓝军身份”。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我军装备如歼11B、歼16、歼20隐身战机的空战格斗能力。
可以说,每一架战机的引进与运用,都是国家空军力量不断强大的见证。从苏27SK、苏30到苏35S,再到我军自主研制的尖端战机,中国空军正不断与时俱进,走在科技强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