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 蒋碧薇(徐悲鸿英年早逝后,前妻蒋碧薇刻
作者金满楼笔下的蒋碧薇与徐悲鸿的故事,宛如一幅充满情感纠葛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
蒋碧薇曾在回忆录中回忆,在1940年的成都,一位相士曾为她看相,预言她性格刚强,行事坚韧不屈,一旦目标不遂,便会久久难以忘怀。相士还告诫她不宜早婚,否则可能会面临家庭纷争,甚至子女并非亲生的命运。这些预言似乎都应验了,蒋碧薇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变故。
蒋碧薇与徐悲鸿育有一子一女,然而因家庭变故及蒋碧薇与张道藩的恋情,子女先后离家。当蒋碧薇追随张道藩赴台湾时,她的孩子们留在了大陆。时光流转,直到1978年,蒋碧薇才与久未联系的儿子徐伯阳重新取得联系。这封信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仅两个月后,蒋碧薇便去世了。
回忆蒋碧薇与徐悲鸿的过往,刘同弟感慨道,虽然他们夫妻分离,但蒋碧薇对徐悲鸿仍念念不忘。蒋碧薇珍视徐悲鸿的一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物件,都像对待徐悲鸿的画作一样珍视。这份情感复杂而微妙。
对于徐悲鸿的早逝,蒋碧薇在《我与悲鸿》的后记里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她认为徐悲鸿的早逝源于生活中的不安定和情绪苦闷,而这背后则是一连串的恶果导致的。徐悲鸿的后任妻子廖静文却有不同的看法。她在回忆中表示,徐悲鸿为了还清蒋碧薇索要的画债而日夜作画,最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
两位妻子蒋碧薇和廖静文都出版了关于徐悲鸿的回忆录。在《徐悲鸿的一生》中,廖静文对蒋碧微的评价似乎过于尖锐。事实上,廖静文和蒋碧薇并未有过直接的交锋,她们甚至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至于蒋碧薇对徐悲鸿与孙多慈的情感纠葛的指责,似乎有些得理不让人。同样让人同情的还有善良的徐悲鸿,他在回忆录中一直被蒋碧薇描绘成“受害者”,但其实是有些被误解了。他在一生中一直保持着好学和追求艺术的精神。而蒋碧薇虽然精明强干,但她心眼很小,很难放下自己的执念和私心。她的回忆录中充满了对徐悲鸿和孙多慈的情感纠葛的描述,但她似乎忽略了这些纷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和真相。总体而言,《我与悲鸿》是一部充满情感纠葛和人生哲学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纠葛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让人深思和感慨。对于这段历史的解读和解读者的看法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