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校园(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结果:四校设
盛夏时节,正值六月中旬,一场关于未来校园设计的盛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期两天的“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第二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设计方案评审,于6月17、18日圆满落幕。经过长达30多个小时的激烈讨论和现场踏勘,四所学校的项目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它们分别是众孚小学、笔架山中学、梅红小学和爱华小学。而侨东学校则有两家参选单位需继续深化方案后评定。
此次联展的终审委员会堪称豪华阵容,由九名学委专家组成。其中,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顾大庆和《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黄居正担任联合主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孟岩等现场参与评审,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曾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竞翔等则通过远程同步参评。
这场设计盛宴聚焦于五所学校的项目,它们共同的主题为满足学位扩容的高密度设计需求,并回应城市带来的挑战。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议题。众孚小学,历史悠久,面临新建校园与历史遗存之间的挑战;侨东学校则需要在建设新校时思考如何保留周边的公园风景;爱华小学则是一座地铁上盖的小学,如何与地铁和谐共建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些议题充分展示了城市发展中的新校园所面临的多元挑战。“五联展”为这些挑战提供了充分的关注、和实践的平台。
在这场评审中,脱颖而出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面对众孚小学的场所记忆,复杂体建筑方案选择保留部分建筑和森林,创造一个共生的校园;爱华小学的方案以开放姿态应对周边城市环境,创造一个内院空间,为学校和社区活动提供可能。梅红小学的设计则在高密度城市中寻找“低密度”的自然体验。笔架山中学的设计独特,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未来的校长对其赞不绝口。
在评审过程中,评委们对每一份提案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评委会一致认为,这些提案反映了中国设计的巨大潜能和“五联展”的号召力。评委会主席黄居正表示,评审标准包括城市性、学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能否呼应教学改革赋予校园新的空间创新。
据了解,“新校园新社区五联展”自公告发布以来,共有100家建筑设计机构报名,提交了149份城市设计有效提案。经过初审,15家机构进入最终评审。这次评审是对深圳教育改革、社区营造和设计产业深远影响的和实践。评审专家表示,深圳作为设计之都,“新校园计划”正是设计之都的具体体现,每一次设计都蕴含了创新的冲动和打破拷贝和重复的价值。每一个项目都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和方法,用设计创新表达价值观,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或现象,也是深圳先行示范的方向。三重复合创作,塑造共享型新校园景象
随着联展总策划周红玫的深入介绍,“新校园计划”第一季“8+1联展”以集群式的新姿态,迅速成为新校园建筑的耀眼展示窗口。这一计划不仅激发了体制内、业界和社会的活力,还引领了更广泛、更系统的公共建筑空间和管理的新思潮。
今年春季,深圳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提升设计品质打造精品校园的通知》,以及市住建局和教育局联合印发的《深圳市中小学校建设试点项目关键技术指引的通知》,都是在“新校园计划”的实践基础上,以制度化的进阶方式推动深圳中小学校园向着精品方向打造。
周红玫进一步表示:“我们将基于第一季的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和迭代,深化主创建筑师负责制。我们希望校园边界的新形态,激活社区的新方法,实现高密度条件下的真正社区共享。我们渴望传达一种校园社区化的理念,让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推出的“新校园 新社区 新视觉”五联展,是一个高度复合型的创作展示。主创建筑师们作为整体核心,将与社区营造、社会设计的机构以及视觉艺术家共同携手,打造新校园的独特魅力。
评审主席、《建筑学报》杂志执行主编黄居正表示,从建筑学界的反馈来看,“新校园计划”已经在许多地区和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计划在设计、评审机制、建造流程等方面都为校园设计类型树立了新的标杆。他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新校园的建筑美学,更是一种对未来教育、社区生活的新思考。
这样的新校园计划,不仅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更是对未来教育环境、社区生活的一次。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新校园的诞生,能为我们的社区带来更多的活力与色彩。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图片:主办方提供
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