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节日(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猴年不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刘可欣
我们常说的“猴年马月”真的存在吗?答案是我们不仅等得到,而且可能已经度过了很多个这样的时刻,只是我们未曾意识到。
(图源网络)
“马月”极有可能指的是农历五月。要弄清“猴年马月”的具体含义,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夏历中的天干地支。天干有十个字,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年都有一个对应的地支,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联系。
按照古人的算法,农历以寅月作为干支年的第一个月(即正月),那么农历五月对应的就是“午(马)月”。“猴年马月”实际上指的是申猴年的“午(马)月”。最近的“猴年马月”是在2016年(农历丙申年)的农历五月,而下一个则是在2028年(农历戊申年)的农历五月。值得注意的是,2028年还有闰五月,这意味着我们将经历两次“猴年马月”。
五月有着丰富的雅称,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趣。按照气候和气温,五月被称为仲夏、中夏、郁蒸、郁月。五月之所以被称为“午月”,是因为在农历中,它排夏季之第二。而“午”在五行中代表仵,意味着万物盛大,百草茂盛。五月百草之盛当属菖蒲,故五月又有“蒲月”之称。
菖蒲可提取芳香油,其根茎可制香味料,深受人们喜爱。逢端午节时,中国民间有喝菖蒲酒、以菖蒲叶作剑等习俗,与艾叶一起扎成束,悬挂于门口用以驱祟。五月还有其他的别称如鸣蜩,指的是知了的幼虫开始羽化成虫并鸣叫的时节。而蕤宾则是十二律中的第七律,与地支、月份有对应关系。这些雅称和别称都富有诗意,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猴年马月”并非遥不可及的等待,而是已经悄然来临的当下时刻。让我们一同期待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月到来吧!蕤宾,本是古乐十二律中的第七律。在古人的观念中,他们以正月对应第三律的太簇,因此第七律的蕤宾便对应着农历五月。这一特殊的对应关系,使得蕤宾成为了五月的代名词。
在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中,他深情地写道:“此刻正是蕤宾纪时,景风扇动万物生长,天气和暖,果实繁盛。”这里所描述的五月,气候温暖,万物生机勃勃。而在陶潜的《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里,也有蕤宾的身影。诗中写道:“在蕤宾五月的清晨,南风吹起。那风,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吹动我的衣裳。”这两处的“蕤宾”,都是农历五月的雅称。
更让人惊奇的是,《水浒传》第十三回中提到了“蕤宾节至”,这里的蕤宾,竟然代指端午节。这一别称的汇聚,体现了古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卓越的创造力,更是他们生活与智慧的结晶。
这些月份的别称,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理解它们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更能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份古韵和诗意。当我们在街头听到第一声蝉鸣,便会心生感慨,已然是万物盛大的农历五月了。
(文中提到的月份,均指的是农历。)
【新闻报料】亲爱的读者们,如果您手头有新鲜热辣的新闻线索,不妨与我们分享。您的每一条线索都备受我们重视,一经采纳,我们将给予费用酬谢。欢迎您通过微信关注ihxdsb,或通过QQ:3386405712与我们联系报料。让我们一起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共享信息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