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知(什么是公知?为何成了贬义词?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在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率先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的名单,将“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该周刊给出了三条核心标准:首先是具备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其次是对社会发表言论并参与公共事务;最后是拥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这三条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框架。目前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共识,仍存在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在这三条标准之外,也有观点认为公共知识分子应具备普遍价值的基本底线和个人独立及正义立场。
《南方人物周刊》的界定似乎并没有完全涵盖这些方面。正因为这些关键要素的缺失,使得一些自称或被视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随意发表言论,误导舆论,导致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名词逐渐受到人们的反感。有人在网络上戏称他们为“公知”。不久之后,《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提出了警惕,指出部分公共知识分子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和价值中立的批判精神,以“意见领袖”自居,主要宣扬知识自主性。确实,公共知识分子一旦失去底线和正义立场,其言论便可能变得荒诞不经,让人无法理解。
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民众,认为自己担负着启蒙的责任,是别人的人生导师。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一旦受到质疑就会言辞激烈地反驳。“公知”的形象逐渐变得让人厌烦。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声音不再是唯一,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的真实面目,对“公知”的反感情绪日益加重。他们高喊“自由”、“民主”、“问责”,但身上却毫无自由和民主可言。他们不允许别人批评他们,也不给予民众平等的话语权。这样的行为使得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批判性的建议和独立的批判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普世价值的底线和独立正义的立场之上。什么是普世价值和正义立场?最基本的就是国家的主权、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而现在的部分“公知”们恰恰缺乏这些基本素质,他们对国家的主权漠然视之,对社会的稳定毫无概念,对人民的幸福漠不关心。他们甚至成为了国家主权的出卖者、社会稳定的破坏者和人民幸福的绊脚石。这样的“公知”自然无法获得人们的喜爱。
回到《南方人物周刊》最初给出的界定,显然其中确实存在一些缺失。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名词的界定需要更全面、更深入的和补充。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始终保持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关注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如若将大楼比作社会的构造,那它的根基便是支撑一切的核心力量,稳固的根基确保了大楼的稳固存在。一旦根基被削弱或消失,大楼便如同失去了支撑,随时可能陷入崩塌的危机。在这个语境下,“就像大楼没有了根基”,所表达的是一种极端的情况,暗示着某种后果的严重性。
而“你才是公知,你全家都是公知”,这句话看似平常,但在此情境中却带着别样的韵味。这句话所包含的意味并不单纯,它隐含着一种批判或者反驳的语气,仿佛在回应某种观点或态度时的不满和反感。其中的“公知”,指的是那些拥有广泛知识、对社会有理解的公众人物。当这个词被置于这样的语境中,似乎暗示着某种对“公知”标签的过度滥用或不恰当的理解。
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看,似乎是在表达一种观点:当社会的根基被忽视或者不被重视时,就如同大楼失去了支撑,随时可能陷入危机;而当人们对“公知”一词产生误解或偏见时,就如同误判了社会的根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而那句“你才是公知,你全家都是公知”,则可能是对这种误解和偏见的批评和反驳。
当社会的根基被忽视,就如同巍峨的大楼失去了支撑,必然面临崩塌的危险。而当人们对“公知”一词产生误解,误判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时,就如同对大楼根基的误判,这种误解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那句“你才是公知,你全家都是公知”,或许是对这种误解的批判和反驳,提醒人们理性看待“公知”,正确理解社会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