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澜什么阔(平生眼底未曾见 世界艺

沙滩排球 2025-06-29 19:40www.1689878.com沙滩排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与梅兰芳的传世艺术

或许因与梅兰芳研究的深厚渊源,我对梅氏的相关展览总是格外关注。忆得徐悲鸿的大型展览中,意外瞥见悲鸿为兰芳绘制的《天女散花》真迹,那生动的传神写照,犹如风流曼妙的精灵,近在咫尺间,我似乎与画中的天女眼神交汇,那一刻,我如痴如醉,驻足良久。

但提及新世纪以来的梅兰芳专题展览,我有些许失望。梅展的“主战场”自然是梅兰芳纪念馆,然而北京护国寺的纪念馆虽为梅氏的新家,与早年的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宅子相比,似乎有所不及。上世纪八十年代,护国寺的梅氏故居被辟为纪念馆,初衷虽美,但空间局限使其举办大型展览显得捉襟见肘。梅兰芳纪念馆的藏品极为珍贵,但多年来的梅展规模偏小,令人遗憾。

2022年新春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国家博物馆的举办,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当我走进展览空间,惊喜交集,犹如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桃花源。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呈现之鲜活,犹如梅畹华演绎的《天女散花》,既显八部天龙的辉煌气势,又似满眼的清妙境界。如此规模的艺术家大展,实属罕见。

梅展的详情,各大博物馆的网站和公众号都有详尽介绍。我仅就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展品,生发开去,品评梅氏艺术。沈蓉圃的戏装人物画是展览的一大亮点。梨园行讲究打炮戏,而梅展的打炮戏主角,非沈蓉圃的戏装人物画莫属。此次展出的四幅沈氏画作,细腻入微,是京剧史上的珍贵文物。

特别是《思志诚》图,堪称戏曲史上的顶级藏品。这幅画作中汇聚了二十一位名伶,包括梅兰芳的祖先梅巧玲和其他前辈大师。我一直只在《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中得见《思志诚》图,今日得见真迹,如获至宝。有趣的是,梅兰芳本人亦曾参与《思志诚》的演出。

沈蓉圃的其他作品如《群英会》和《虹霓关》图,同样写真细腻,摹画入微,既可一睹前辈大师的风采,又可探察一百多年来化妆、服装的历史变迁。这些珍贵的展品让我对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次展览不仅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展品,我们可以窥见京剧历史的变迁,感受到一代代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这样的展览,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在梅兰芳的艺术生涯中,一场盛大的展览展现了四张题为沈蓉圃的戏画,这一前所未有的盛举在戏剧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仿佛打炮戏真的打响了,一鸣惊人,为世人瞩目。

此次展览中,《群英会》图等梅兰芳收藏的戏曲史料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清宫升平署戏出化妆谱、早期地方戏脸谱、京剧名家脸谱等珪璧罗列,令人目不暇接。除此之外,还有梅兰芳为访美而制作的图谱挂画等,无不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底蕴。

在戏曲艺术的过程中,守旧作为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承载了传统戏曲的韵味。从旧时的上下场门到如今新式舞台的边幕出入,守旧一直是戏曲艺人们保持旧俗的一种方式。那些精美的守旧,如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的班社所备的守旧,亦是观剧的一大看点。尤其是梅兰芳早年用的守旧图片,其中一堂蓝底的画面,一树梅花占据中心,令人印象深刻。这次展览中,这堂守旧得以完整展开,令观众仿佛时光回转,进入老戏园子,感受思古幽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守旧出自画宗吴湖帆的设计。作为梅兰芳的同庚兄,吴湖帆与梅兰芳等人结下的“甲午同庚会”见证了他们的深厚友情。守旧的蓝底色衬托出一树梅花,上下场门以孔雀开屏装饰,新颖别致。更有趣的是,“出将入相”两门的上端各绣了一个“梅”字,表明了这是梅兰芳的班社。展览中还有吴湖帆的图纸设计稿,不愧为名家手笔,也是梅吴交情的见证。

除了守旧,梅兰芳的书斋“缀玉轩”也是展览的一大亮点。早年在北京时,“缀玉轩”的书斋名便广为人知。其实其出处与李释戡有关,出自姜夔的咏梅绝唱《疏影》,寓意文雅宜人。展览中展出了多幅“缀玉轩”的匾额,包括罗瘿公、李释戡、朱祖谋等人的字迹,更有晚清状元张謇的两幅作品。而展览空间里的“缀玉轩”,更是以名贵的老物件作为饰品,从穿衣大镜到雕花圆桌、绣墩、太师椅等,都充满古色古香之韵。展厅内的布置更是用心良苦,连地上的瓷砖都是仿照梅宅复制的。

此次展览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值得品味。如梅兰芳的一些守旧饰品,其中一幅题款有趣——“畹华博士惠存,黄金荣赠”。这幅守旧在梅兰芳上海演出时多次使用,或许与黄金荣的庇护有关。“缀玉轩”中的紫檀竹刻山水炕桌也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走进梅展,映入眼帘的是那紫檀矮桌,其上竹苞松茂,温润精巧。紫檀为基,竹刻为魂,这便是畹华的心爱之物。此桌以留青阳文通景山水为特色,将竹表青皮雕刻成一幅绝美的山水图景,铲去山水之外的青皮,露出竹肌,画面阴阳交错,明暗相宜,参差错落,美不胜收。许姬传曾赞叹这竹刻工艺:“峰峦层叠,树石茂密,舟泊柳阴,人望远水,真乃江南风景的诗意呈现。画意深厚,刀法圆润,仿佛出自明末清初的巧匠之手。”站在梅展的“缀玉轩”前,仿佛身临其境,观者如同睹君家旧物,思绪飘回旧时明月。姜白石的词句“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此时此地,恰如其分地跃上心头。

整个展览还原的“缀玉轩”场景,如同时光倒流,让人感受到梅兰芳生活在怎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其长期涵育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他中正平和、蕴藉隽永的梅派绝艺。梅兰芳的成功,离不开众人的扶持与帮助。当年“缀玉轩”中,诸多佳士如众星拱月般环绕护卫着他,滋养训迪了他,也助他成就了辉煌。梅兰芳在《缀玉轩杂感》中坦言:“今日之小有成就,一方面是承社会人士的谬爱;而另一方面,前辈们的训迪之功,也是我永志不忘的。”

张謇赠送给梅兰芳的礼品极为珍贵,如精品缂丝画、线绣屏等,展现出老状元对梅郎的倾心之情。清代刘墉的对联“如兰斯清,比蕙又畅”,亦是张謇寄赠给梅兰芳的,对联边上的题跋暗喻兰芳远胜蕙芳。展览中还有大量张謇赠送的刘墉对联和书信,其中蕴含的鱼书雁信更是令人动容。梅氏一生名高交游广,书信往来贯穿整个展览。特别是“四大名旦”之间的书信,感情真切,令人动容。

展览还展出了“梅党”中人写给梅兰芳的书信,其中冯耿光、罗瘿公等人的称呼颇为有趣。还有梅兰芳的弟子们写给他的书信,其中张君秋的信字迹极为工整娟秀。展览中的书信有部分未曾收录在已出版的《梅兰芳往来书信集》中,如罗瘿公、胡适等人的信件都是珍贵的新发现。

梅展中的字画也大有可观。梅兰芳最大的兴趣爱好是绘画,他师从众多名家,如齐白石、陈师曾等。他的画作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梅展中的这些珍贵字画,不仅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才华,也展现了他与友人、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次梅展展现了梅兰芳一生的艺术成就和人际交往,让观者感受到了他的艺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深厚情谊。梅兰芳作为一代宗师,深受众多前辈艺人的影响,其中谭鑫培和杨小楼尤为他所钦佩。他借用张彦远对顾恺之的赞誉,来形容谭、杨二人的卓越技艺,并强调戏曲演员应当像唐代书法家张旭那样,从舞蹈中汲取灵感,以提升自身技艺。书画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都需要艺术家们去感悟和领悟其中的精髓。

展出的梅兰芳自画作品种类繁多,包括观音、达摩、罗汉等人物形象,以及苍鹰、竹石虫草、梅花、菊花、松树等自然元素。其中,《天女散花》和《洛神图》更是其代表作,精妙入神,字画双绝。不仅如此,梅兰芳家的名家书画收藏也是蔚成大观,展览的书画家阵容更是震撼艺坛。从梅清、金农到陈师曾、黄宾虹等一长串的名字,几乎半部近现代画史的名家都登场亮相,令人目不暇接。

梅兰芳与徐悲鸿的交往也颇为深厚,徐悲鸿的《天女散花》图再次展出,依然惊艳。画中的天女既是梅兰芳的化身,又是徐悲鸿的创造,真妙不可言。赵之谦、林长民、梁启超等人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其中梁启超抄赠的《牡丹亭》曲词更是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白石老人的画作在本次展览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秋生图》妙趣横生,画上的题跋更是具有史料价值。而白石翁在题跋中的“呵呵”更是传神,展现出他与梅兰芳之间的忘年之交。

整个展览令人大饱眼福,不仅展示了梅兰芳的书画造诣,更展现了他与众多文化名人的深厚交往。这些珍贵的展品仿佛让人穿越时光,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情韵味。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驰神往。关于“呵呵”这一词汇,在现今的聊天、网络语境中,常常用来表达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等情绪。而在早先的齐白石、梅兰芳等艺术家的生活中,“呵呵”也有着别样的寓意。他们的笑,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这种笑,不只是简单的表达情感,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审美体验。正如白石老人的画作中的“呵呵”,梅兰芳赠送的观音像上的题款,都透露着一种别样的雅致和深意。

提及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情趣,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在戏曲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生活中展现出别样的韵味。他所饰演的晴雯撕扇的故事,原本只是剧情中的道具,却被他巧妙地转化为艺术品。扇子的一面绘有牡丹,另一面则是姚玉芙的书法,而落款却是姜妙香。这三人恰好在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这把扇子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艺术创作。而梅党许伯明则将撕毁的扇面修复并装裱,再请名家题咏,使得一件废弃之物变成了充满趣味的手卷艺术品。这正是生活美学的体现。

除此之外,梅兰芳的养鸽爱好也让人津津乐道。他通过养鸽子练就了一双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好眼睛,这也正是他舞台表演的一大魅力所在。而他的鸽哨和螺钿木匣更是展现了他生活的风雅。鸽哨形状各异,制作精巧,而木匣则镶嵌了螺钿,花纹绚丽。这些小小的鸽哨和木匣,无不透露出梅兰芳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展览中,除了梅兰芳的戏曲艺术相关物品,还有许多他的生活情趣的体现。如集邮册、居家装饰用的乐器小模型、木制照相架、法国袖珍老式家庭用摄影机等,都展现出他的典雅情致。就连他用的贺年片和请帖,都是独特的设计,无一不体现出他的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

梅兰芳的生活美学无处不在。他的艺术品味和生活情趣,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应有的趣味和美学。而我们与一百年前的艺术家在审美上的差距,或许就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梅兰芳的戏曲艺术,更能感受到他的生活美学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生活美学,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追求的。通过梅兰芳的生活情趣,我们也能看到生活美学的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养鸽、鸽哨、还是螺钿木匣中,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梅兰芳先生:跨越时空的艺术传奇

在戏曲艺术的辉煌历程中,“四大名旦”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这一称号的形成,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深邃的历史背景。展览中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称号诞生的幕后故事。从早年的《顺天时报》“菊选”活动,到后来的各大报纸的投票活动,都反映了梅兰芳等人在戏曲界的卓越地位。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日人辻听花的影响力,他巧妙利用现代传媒,制造话题,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国际化传播。

展览中的文字,简洁而生动,尤其搭配了梅兰芳先生的自述,更是感人肺腑。例如蓄须明志一节,通过梅先生抗战胜利后的《登台杂感》一文,展现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坚定信念和崇高气节。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对一个艺人而言尤为难得。

这次展览的学术性、观赏性、精粹性和新颖性都极为突出。通过周密策划、系统展示和立体呈现,众多学者、设计者和工作人员的心血得以展现。展览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组合拳”,通过多种类型的藏品展示某一小专题,实现多方位的动态立体呈现。例如梅先生第一次赴上海演出的展示,通过老照片、老戏单、老唱片等文献史料的展示,让参观者触摸到了梅沪上演剧的脉搏。

在梅氏名剧板块,《霸王别姬》和《西施》的展品尤为引人注目。通过剑舞剧照、手绘舞谱、老戏单、戏服和音响等,让观者看到实物、视听兼收,立体感知。梅氏存世的老戏单虽然极夥,但展出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富有纪念意义的。

此次展览的手稿部分亦颇为丰富,如梅氏《游美后的感想——为祝〈大公报〉一万号所作》,是一篇重要佚文。而梅氏访日、访美、访苏及民间外交,还有热心公益义演、昆曲等小专题的文物史料亦富赡可观。

这次展览不仅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通过这次展览,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梅兰芳先生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对艺术的无私贡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传媒的力量和话题制造的重要性。这次展览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也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顾,为梅兰芳先生树立了一个新的历史坐标。泰戈尔与梅兰芳:艺术的跨界交汇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艺术巨星如蓝田美玉、骊龙珠般稀有,如天马之驹、丹凤雏般璀璨夺目。此次梅兰芳的艺术大展,无疑让绝大多数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的瞬间。如同宋代王炎的诗中所言:“平生眼底未曾见,物以希有为珍奇。”

伟大的艺术家梅兰芳,其展览之规模、影响之广泛,堪称“高标跨苍穹”。他不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舞台上的璀璨明星。早年的梅党中坚赵叔雍在梅去世后撰写的《世界艺人梅兰芳评传》,深刻诠释了梅兰芳的艺术地位与影响。文章提到:“剧艺大师梅兰芳先生,虽已成为历史中的人物,但他的艺术是永恒性的。”

此次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犹如一次时空的穿越,带我们领略梅兰芳及其朋友圈的世界。展览不仅展示了梅兰芳的戏曲艺术,还呈现了他与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交流,特别是他走向世界的系列海外演出,标志着京剧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朝仓文夫制作的铜塑像,生动地再现了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引人瞩目。此次展览对梅的艺术人生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与六十年前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办的“梅兰芳艺术生活展览”相比,这次的展览规模更大、展品更丰富、观赏形式更多样,整体效果更佳。

风雨一甲子,梅华开新篇。此次展览不仅超越了历次的梅兰芳专题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成为新中国艺术家大展中的翘楚。梅兰芳的影响力,如梁启超赞谭鑫培的“四海一人”,名副其实。他的功业和影响力在戏曲史、艺术史上无与伦比,可谓“四海弥天缀玉轩”。

这次展览中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和戏曲艺术的魅力。从他在国内的演出到海外的访问,从与国内外艺术家的交流到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让人深受感动。此次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梅兰芳及其艺术的绝佳机会。

时不我待,观展的机会稍纵即逝!让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一同感受梅兰芳的艺术魅力吧!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出版一本精美的展览图录,为大展留下历史的印痕。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像梅兰芳一样,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艺术瑰宝。(皆作者在观展时所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9878.com 体育知识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足球|篮球|NBA|奥运|网球|高尔夫|田径|游泳|排球|赛车|比赛|亚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