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风俗(寒食节:七种习俗,七种禁忌,一
俗话说:“一百零五,上坟添土。”这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人们纷纷上山扫墓,纪念先人。这一天,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被称为“寒食节”。唐朝时,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扫墓活动固定在寒食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清明节的习俗中包含了寒食节的扫墓祭祀。而寒食节本身则渐渐被人遗忘。
寒食节这天,有着丰富的习俗。首先是吃冷食。相传介子推在寒食节被烧死在山上,人们为了纪念他,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而是吃凉粉、凉面等冷食。其次是祭祀。南北朝之前,寒食祭祀被称为“野祭”,后来演变为官方和民间的扫墓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先人,寄托哀思。
还有插柳、踏青、荡秋千等习俗。寒食节正值柳树发芽的季节,人们喜欢折柳佩戴、把玩,认为插柳可以辟邪。踏青则是在扫墓之后,和家人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开阔心情。荡秋千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灵魂,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除了这些习俗,寒食节还有许多诗歌传世。苏轼曾写《寒食帖》,抒发自己被贬的落寞之情。在寒食节这天,人们见景生情,感慨颇多,因此传世的诗歌也很多。寒食节还可以多吃春菜,既能调节情绪,又能补充营养。
寒食节也有一些禁忌。首先是禁火。古代称之为“禁烟节”,这天家家户户不能生火,以追悯先贤并“”。民间禁火一般只有一天,但有些地方禁火时间更长。其次是禁止在墓地拍照,扫墓是严肃的事情,拍照则是不敬之举。身体弱的儿童老人尽量不要上坟,避免受到“阴气”的冲撞;不买鞋,因为“鞋”与“邪”谐音;不要乱烧纸,避免造成火灾;远离受污染的野菜,注意饮食卫生;肠胃不好的人慎食青团,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寒食节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既有丰富的习俗,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在纪念先人的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文明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