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是什么意思(关于《说文解字》的入门常识汇
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已经进展到115课以上,深感关于《说文解字》的入门知识需要系统性地普及。为此,我将整理并分享这些内容,作为《说文解字》课程的入门补充资料。
一、《说文解字》的作者与成书历程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许慎(约公元58-149年),他是汉代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人。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许慎小时候便好学古文学,尤其擅长小篆书法,其师承自李斯,书法精妙。许慎性格淳朴安静,自幼博学经籍,得到了经学大师马融的赞赏,并师从贾逵学习经学。他被誉为“五经无双许叔重”。
《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基本完成初稿。但许慎并未急于定稿,而是继续查漏补缺,又花了十年时间进行修订,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才由他的儿子许沖将书献给新帝。一位古文字学家能花费如此长的时间来修订一本书,足以见证《说文解字》的重要性。
二、《说文解字》的书名与内容
《说文解字》的书名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文”,一是“解字”。许慎对“文”和“字”有明确的区分。他认为仓颉造字时,依照事物的形状画出的是“文”,而后形声结合的符号则是“字”。“文”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则是后来的衍生。这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文和字的概念有所不同,需要注意。
《说文解字》的内容共分为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全书共收汉字9353个,重文(包括古文、异体字等)1163个,按照540个部首进行归类。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主要讲解这9353个字头的汉字。
三、《说文解字》的归部排序与汉字解释方式
《说文解字》将所有的汉字归类到540部之中,这些部类的顺序主要是根据字形来排列的。而每个部类内的汉字则是以字义为排序标准。
在《说文解字》中,每个汉字的解释都遵循一定的格式: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最后给出读音。
四、《说文解字》的版本及其兄弟徐铉、徐锴的贡献
《说文解字》作为东汉时期的著作,最早的流传版本是唐人的写本。而在后续的版本中,主要涉及到两位兄弟:徐铉和徐锴。
弟弟徐锴在南唐时期就对《说文解字》进行了修订,编成了《说文解字系传》,对李阳冰的版本进行了修正。而哥哥徐铉在宋太宗时期,承诏对《说文解字》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参考了所有存世的版本,修正错误、填补缺失,并编订了一版新的《说文解字》,这一版本被国子监雕版印行,成为后世最流行的版本之一。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重要的汉字权威著作,其成书历程、内容、归部排序以及众多版本都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价值。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入门《说文解字》的学习。尽管弟弟的版本更早问世,但因为作者是弟弟,后世将其尊称为“小徐本”;而哥哥的版本虽然稍晚,但作为兄长之作,被称为“大徐本”。这两个版本均源自《说文解字》。
谈及小徐本,其流传并不广泛。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小徐本是由祁隽藻在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根据宋朝抄本刻写的。而大徐本则因其国家或者集体创作背景而广为流传。它又有雕版,通常被称为宋椠本,其中包括大字本和小字本,但流传的多是小字本。
到了晚明时期,毛晋及其子依据宋刻本,以大字雕板印行了大字本,使大徐本《说文解字》的原貌得以显现。此版本后来经过几次删改,成为当时通行的汲古阁本。值得注意的是,汲古阁本仍属于大徐本的范畴。
到了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孙星衍依据宋本重刻了大徐本《说文解字》,即所谓的平津馆本。其内容受到人们的称赞,但其“密行小字连贯而下,不便阅读”。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昌治根据孙本进行校订,将其改为一篆一行本。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中华书局版本是基于陈本于1963年制作的。
那么,大徐本与许慎原版之间有何差异呢?大徐本对《说文解字》进行了重新分卷,且增加了反切注音和部分注释。许慎时代并无反切注音法,徐铉和他的同事们则依据孙愐的《唐韵》为每个字加注反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读音与许慎所处的汉代读音并不一致。中华书局出版的注音版《说文解字》解决了反切不熟悉的读者的注音问题,但课程中会提到,有些注音仍有待商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反切”是什么。反切注音法是东汉末年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而创的。孙炎在《尔雅音义》中使用了反切法来标注字音。其基本规则是使用两个汉字相拼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其声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但由于古今读音的差异及音韵学的某些原因,这种反切法切出的读音不一定就是字典里某个字的准确读音,在使用时需要小心在意。
我们谈谈“说文四大家”。他们是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重要学者:段玉裁、朱骏声、桂馥和王筠。他们的著作是学习和研究《说文解字》的必备读物。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