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步洗手法(科学洗手不是小事,勤洗手分七步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报道,日期标注为1月4日,由记者武叶与通讯员王敏联合报道,制图由马晶晶完成。关于“勤洗手”这一防疫关键词,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我们对抗疾病的强大武器。那么,哪些场景需要我们特别注重手部清洁呢?又该如何科学地执行洗手这一动作呢?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我们的双手,每日都在无意识中与成千上万的细菌打交道,它们是我们身体的外交官。洗手成为预防接触性传染病的关键步骤。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不仅能有效预防流感、腹泻和新冠肺炎,还可以抵抗沙眼和多种皮肤病的发生。
对于市民常使用的免洗手消毒液,疾控专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虽然手消在无法获取流动水的情况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其主要作用是杀菌,去污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在流动水下彻底清洗,才能达到去污和消毒的效果,留下淡淡的清香。
那么,怎样的洗手方式才是正确的呢?答案不仅仅是用水冲一冲那么简单。需要使用洗手液或肥皂,通过丰富的泡沫深入清洁手部,彻底清除手上的脏物和病菌。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七步洗手法”: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进行揉搓;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揉搓;
3. 掌心相对,交叉指缝揉搓;
4. 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旋转揉搓;
5. 大拇指在掌心旋转揉搓;
6. 五指并拢,指尖在掌心旋转揉搓;
7. 一手握住另一手手腕,搓洗手腕各个部位。
除了正确的洗手方式,还有10个特定的场景需要特别注意手部清洁:
1. 咳嗽或打喷嚏后;
2. 准备、进行中及结束食物处理后;
3. 用餐前;
4. 抱孩子、喂孩子前;
5. 上厕所后;
6. 摘掉口罩后;
7. 外出回家后、进入单位后;
8. 接触过公共物件,如电梯扶手、按钮等;
9. 接触过动物后;
10. 接触过体液,如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等。
让我们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用科学的洗手方式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更多精彩内容,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一起关注健康,共享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