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倒把(细数《人世间》中真实的情节(十二)
电视剧《人世间》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那些熟悉而又亲切的情节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欲望。我决定将那些与剧中相似的经历一吐为快。
在《人世间》中,骆士宾与水自流因犯投机倒把罪被游街示众,并被判处有期徒刑。虽然剧中没有详述他们投机倒把的具体行为,但这个词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境却引发了我的共鸣。
投机倒把这个词,乍一听似乎复杂,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违反政策法规,通过交易牟取经济利益。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在过去,它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回想起六七十年代,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及以后的一个阶段,国内物资匮乏,几乎所有用品都凭票购买。这种情境为投机倒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就以我童年的经历为例,当时市面上玻璃球严重缺货,而我在邻居张奶奶那里可以买到。张奶奶是个寡妇,她卖玻璃球的价格比市场价高出许多,但我为了得到心仪的玩具,不得不攒很长时间的钱才能买上一颗。
除了张奶奶,我们镇上还有一位王姓人家,以卖炒花生为生。他们全家人的样貌都不寻常,因此在当时被视为异类。他们犯了两条错误:一是投机倒把,因为花生是统购统销物资;二是从事个人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需要割掉。我常常光顾他们的生意,偶尔也会有敲门不应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有人交待了,最近查得紧。
回想起来,当时应该是相关人员对他们网开一面。他也很配合的工作,凡是关于打击投机倒把的游街示众、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批斗会等活动,他都积极配合。有时候也会象征性地“打击”他一下。他还被镇上派了一项“喊街”的义务,每到下午下班的时间,他就拿着广播话筒沿街喊一阵“小心火烛”之类的提醒。喊完他就回家卖花生了。
除了这些经历,还有其他许多关于投机倒把的故事。比如文革前夕一个农民从外省进木杠卖给本地企业被以投机倒把罪判最高刑的事件。这件事不仅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还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坊间传闻他赚了大钱,家里布置得像皇宫一样。
这些关于投机倒把的回忆让我对《人世间》中的骆士宾与水自流产生了更深的共鸣。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电视剧的情节,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分历史。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光辉与挣扎。经过对比,我认为《人世间》中的骆士宾和水自流所犯的投机倒把罪,与那位摆烟摊的老板在经营方式上的违规行为有着相似之处。
骆士宾和水自流是《人世间》中的两位重要角色,他们的命运波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因犯有投机倒把罪而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投机倒把罪,这个词汇背后蕴含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指的是一些人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
而摆烟摊的老板,虽然规模不大,却也在经营过程中展现出了类似的违规行为。他们在街头摆摊,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润。他们可能未经许可,擅自销售产品;也可能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货,逃避税收等。这些行为与骆士宾、水自流所犯的投机倒把罪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
骆士宾和水自流以及摆烟摊的老板,他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环境下,因为类似的违规行为而遭受困境。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他们是否也曾有过无奈和迷茫?他们是否也曾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初衷的决定?
每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骆士宾和水自流以及摆烟摊的老板,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投机倒把罪,更是关于人性、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故事。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是否曾有过坚定的信念和追求?他们是否曾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奋斗?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和思考。
在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已经远离了那种投机倒把的违规行为,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通过对比骆士宾、水自流和摆烟摊的老板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挑战和困境背后的本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