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骗局(洗脑课背后:挖掘痛点是直面痛
LEGACY官网截图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LEGACY”学员张辉透露,其在深圳的课程已经暂停。据消息透露,市场监管部门正在深入调查该公司。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发现北京诚泉文化办公现场已无人上课。
之前,DCM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魏萌的去世让“LEGACY”课程陷入舆论风波。该课程被指控存在辱骂环节,并有类似传销的拉人上课现象。有体验者爆料称,课程中的回应练习包含直面痛点的辱骂环节,甚至有人在课堂某个环节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大哭尖叫。还有挑战人性的测试以及必须完成的无偿拉人任务。这些课程在官网的介绍中,被描述为帮助学员体验不求名利贡献的喜悦。但据学员反映,这些任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承受不住的人会选择离开课堂。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则认为自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成为学习课程的重要素质。
随着争议不断发酵,“LEGACY”培训课是否涉及传销、辱骂课程是否存在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指出,该公司的课程手段让参与者暴露创伤,不带任何保护地挖掘痛点,会对参与者造成二次创伤。正规课程不会强求参与者去贡献。对于拉人环节,律师认为目前的信息显示没有计酬或返利行为,与传销活动有所区别。
这家公司的日常运营颇为神秘。同楼层和楼下其他公司的员工对其了解甚少。该公司的课程主要在晚间进行,物业工作人员能在晚上看到有人上课,但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尽管该公司宣称在香港、北京和深圳都设有办公室,但在日常运营中显得颇为低调。
LEGACY服务的目标人群正面临各种焦虑与不安。他们寻求改变、寻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事业、家庭、健康、财务等方面的问题。该公司简介中提到,他们将支持学员实现梦想、创造卓越,迈向生命及事业的高峰。对于参加培训的人来说,“自我提升”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对于那些选择参加LEGACY课程的人来说,他们愿意面对挑战和压力,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对于那些还在犹豫是否参加培训的人来说,“躺平”可能并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目标。LEGACY的核心课程分为四个进阶阶段——自觉力、飞跃力、里程及智泉。这些阶段的学习,如同攀登阶梯,需要逐步攻克,不可跳跃。每一阶段的课程时长逐渐增加,从初级阶段的五天,到第三阶段的三个月,再到第四阶段的半年。与之相对应的学费分别为9800元、16000元、16000元和35000元。这样的学费设置,显然将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高端精英阶层。
新京报贝壳财经公布的课表显示,课程时间跨度虽然标注为几个月,但实际上真正的工作坊学习时间却非常有限。以“里程”课程为例,三个月的学期跨度中,真正的学习时间仅集中在三个周末。即使是长达六个月的“智泉”课程,其训练时间也仅限于四个周末。这种学习模式让人不禁思考,课程内容的和广度是否能达到宣传的效果。
关于课程是否存在辱骂环节的问题,学员们的反馈存在分歧。有爆料称,在飞跃力课程中,存在一种环节是让他人来“辱骂”学员,戳中他们的痛点。也有学员张辉表示,他们所经历的回应练习并非辱骂,而是帮助成年人自我觉醒和自我察觉的一种方式。这种练习旨在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员们从反馈中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能会有一些尖锐的批评,但并非无法接受的程度。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样的练习可能过于强烈,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退出课程。还有一些环节挑战人的情绪极限,让课堂充满哭声和尖叫声。
除了上述内容外,该课程的某些环节还引发了对传销的质疑。特别是第三阶段的“里程”课程中的拉人任务让人担心这是否是一种变相的传销行为。学员们强调他们拉人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张辉表示他们设定目标并付诸实践,以此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质疑和困难,但他们坚信这是为了自我成长和提升。课程的规则中也明确强调并非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学员们必须接受规则并遵守其中不透露隐私、不做交易等重要内容的规定。同时他们也承认课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人性的环节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参与这样的训练方式。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或不可思议而选择退出课程。而那些选择继续前行的学员们则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提升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但他们依然坚定地追求自我成长和突破之路继续前行在这条独特的道路上。张辉并不喜欢使用“拉人”或“发展下线”这些词汇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他看来,人们都是看到了他的改变之后,才自愿加入到这个LEGACY课程中的。他自身也是受到一个特别的朋友的影响,来参与这个课程,“一个拥有我想要的东西的特别的人,他平静而沉稳。”张辉分享道。
当记者问及他从这个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张辉表示,“成就与贡献是核心,尽管那些没有参与过一二阶课程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荒谬的。”他认为,通过做一些贡献并影响他人,他得以成长。而对于课程组织方,他认为他们“很会赚钱,但这也是一种互利”。
正如课程详情中所描述的那样,“‘里程’建立于一种信念:只有当我们愿意完全地贡献自己,去帮助身边的人,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在这个课程中,你将体验到全身心投入所带来的能量,感受真诚服务的机会,不为名利,只为付出后的喜悦。”
在培训过程中,有些学员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选择退出,这时,其他学员会自觉进行劝说,这种劝说体现了课程所倡导的“不为名利,只为付出”的价值观。实际上,学员间的相互监督、鼓励和批评在整个课程中持续存在,无论是新学员的纳入还是老学员的留存,都不再需要导师的介入。张辉提到,一些老学员会回到课堂充当“支持者”或“小组长”,帮助新学员快速适应。
张辉将自己充当的“支持者”角色比作“托”,但同时强调,“这是为了让那些没有上过课的人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在张辉眼中,这个课程的小空间就像是一个追寻真善美的微型世界,学员们在这里无私奉献,很容易对此产生依恋。当回到现实时,他们必须面对落差,张辉表示,“我只能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也许参与者的心态本来是积极的,想要改善自己,但很可能被工作坊利用。”他指出,某些工作坊打着心理学的幌子,实际上利用特定技术操控学员心理。“涉事工作坊在操作上存在严重问题,包括过度使用暴露疗法和脱敏疗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电影学院心理老师文华对工作坊的相关课程提出了批评。她担心这样的课程会给参与者带来更深层次的二次伤害。她强调正规心理课程都会注重保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控制课程进度和强度。此外她还表达了对社会对正规心理咨询行业可能产生误解的担忧。
LEGACY组织的“飞跃力”课程虽然在网页上的描述充满正能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被指出存在严重问题。正规心理课程强调负责任、承诺、真诚等原则的同时会保护参与者并确保在他们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而所谓的“飞跃力工作坊”则可能存在过度挖掘学员痛点、缺乏保护措施等问题造成二次伤害。虽然有些心理需求的人会渴望这样的课程但对行业的了解不足可能会引发误解和负面影响。针对学员参与的工作坊课程,确实存在甄别的办法。正规的心理团课在开始前会通过深入的访谈进行甄别,确保每位学员都适合参与课程。这一过程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判断学员的心理状态及是否具备完成课程的条件。
正规的心理团课会采取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团辅,提前告知学员课程的理论基础、主题以及环节设置,让学员有充足的准备和明确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课程不会以全封闭的形式进行,以确保学员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避免产生过度的压力或负面情绪。
目前,关于“LEGACY飞跃力工作坊”的争议不断,其获客方式和课程内容受到舆论的质疑。有观点指出,相关人员可能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对此,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的蓝天彬律师表示,虽然工作坊存在拉人头的行为,但从目前信息来看,没有明确的计酬或返利行为,与传销活动有所区别。
对于学员的死因是否与工作坊课程有关,目前仍存在争议。蓝天彬认为,要证明课程组织与学员死亡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难度很大,取证也十分困难。太琨律的朱界平主任则认为,如果有证据表明学员事故由相关课程造成,组织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如果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本事件中,如果课程组织方明知某些环节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仍然组织进行,存在一定的过错。蓝天彬分析,组织方可能承担部分的过错责任,而不是全部的。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新京报贝壳财经的记者们深入报道,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和多元的视角。在此,我们也要提醒广大读者,对于此类事件要保持理性态度,不盲目跟风,等待官方和法律的最终裁决。对于任何培训课程,都应审慎选择,确保其符合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
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于工作坊课程的质疑,也提醒我们需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及监管。在追求个人成长的我们也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