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容易哭控制不住(动不动就哭?泪失禁体质
从孩童时期的泪水到成人世界的“泪失禁体质”
近日,一个话题在网络上悄然兴起——“泪失禁体质”。这个词汇似乎为那些容易动情流泪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标签。是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是软弱的象征?是否所有的长大后的爱哭都是矫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个话题。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难过了会哭,委屈了会哭,甚至紧张了也会哭。这种情绪未到,眼泪先流出来的现象,被一些人称为“泪失禁体质”。这种体质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
据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治医师杨昕介绍,所谓的“泪失禁”可能更像是一个人的个人特征,与气质类型、神经系统活动特性有关。这种体质并不属于精神医学上的病理现象。也就是说,那些动不动就容易落泪的人并不是真的生病了,而只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大部分拥有泪失禁体质的人群都会对自己感到困扰,毕竟在公众场合流泪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儿。但在杨昕看来,无论是笑还是哭,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情绪有其特有的益处,比如帮助个体适应环境、释放信号等。情感性流泪在心理上可以释放压力,在生理上还有一些保护机体的作用。偶尔的流泪并不是一件坏事。
人的大脑中还有一种叫做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的一些情绪表达时,自己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泪失禁”有时也可能是共情能力强的一种表现。只要不是过度失控的落泪,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其实并不需要过于担心。
那么,“泪失禁体质”需要治疗吗?杨昕建议,如果这种体质没有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功能,比如工作、学业、人际交往等,那么可以看作是一种个性特点。但如果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对于严重的情况,还需要与医学上心境低落、情感脆弱等精神症状进行鉴别,后者可能需要进行专门的治疗。
“泪失禁体质”只是个人特征的一种表现,不应该成为我们给自己或他人贴上矫情或脆弱的标签。对于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歧视和伤害。让我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容易动情的人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