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靠谱吗(每经3•15关注 - 你中招了吗?盘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背后的基金投资陷阱: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每年到了“315”,我们都会想起消费者权益,一个旨在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特殊日子。但你是否注意到,我们购买的基金有时也无法保障我们的权益,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从投资者转变为“消费者”。今天,让我们来一下那些让人踩坑的基金。
如今市场上,超过两千只混合型基金累计净值不足一元,这意味着购买这些基金的投资者在基金成立后,尽管每年支付管理费,却未能实现盈利。这其中,长盛国企改革混合基金是最典型的例子。该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来,累计净值已经亏了一半。它的遭遇背景特殊,成立时正值牛市尾声,沪指接近五千点的高位,但此后市场调整,该基金净值持续下跌。
除了长盛国企改革混合基金,还有一些新成立的基金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例如博时港股通领先趋势,成立之初遭遇港股持续下跌,累计净值也跌破了底线。而那些成立时间较长的基金,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市场洗礼,但累计净值依然低于一元,比如中邮核心成长、金元顺安价值增长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金的规模多数已经大幅萎缩,但中邮核心成长是个例外,虽然规模逐年下滑,但依然保持在数十亿元的规模。
说到最坑的基金,不得不提去年成立的博时全球教育ETF。该基金在成立后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净值就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最大亏损幅度高达64.8%。其遭遇的困境与产品生不逢时有关,去年“双减政策”对整个教育板块形成巨大冲击。从另一方面看,博时基金公司在政策方向的把握上的失误也是导致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
除了这些典型的例子外,市场上还有许多其他公募基金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据统计,截至3月9日,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过20%的基金多达858只。甚至有些基金的成立时间在十年以上,但成立以来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亏损,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近十年的回报都是负数。这些基金的投资者可能更是苦不堪言。
面对这样的困境,投资者应该如何自救呢?我们需要对基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基金的投资方向、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等。我们需要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我们还需要保持理性投资心态,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影响。最后需要牢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避免踩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作为投资者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这样才能在基金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基金业的“邪门”现象与投资者自救之路
几只成立超过十年的基金,业绩始终不尽如人意,即使经历了多次基金经理的更换,也始终难以取得显著成绩。这种局面似乎有些“邪门”,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些基金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对于投资者而言,更换基金经理并非万能之策,此时或许转投其他产品才是明智之举。
在基金投资的道路上,仅仅避免更换基金经理的误区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远离基金投资的陷阱,投资者还需深入了解并应用一些基金投资的基本技巧。例如,对于那些换手率过高的基金,投资者应保持警惕。这类基金往往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而追涨杀跌的策略并不总能带来理想的收益。
当市场出现基金销售过热的情况时,投资者更应谨慎行事。在市场的最火爆时期购买基金,往往意味着购入的是价格高点。投资者应避免在市场情绪高涨时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分析市场走势,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能忽视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业绩这一重要原则。许多投资者倾向于购买过去表现优异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但基金的“冠军魔咒”并非空穴来风。过去的业绩辉煌并不能保证未来的收益,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全面考虑基金的长期投资策略、风险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QDII基金,投资者更应谨慎对待。近几年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QDII基金的投资风险也随之加大。如果投资者对海外市场缺乏深入研究,那么在投资QDII基金时很可能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对于不熟悉海外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回避QDII基金或许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基金投资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和谨慎对待的艺术。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应充分了解基金的运作机制,掌握一定的投资技巧,并时刻保持理性投资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基金投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