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名字中间的点(12部门新规有望解决千
新华社北京报道,近日,由国家民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中统一姓名采集应用规范的通知》。这项《通知》如同一场及时雨,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近千万少数民族公民的姓名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公民姓名中存在的间隔符“·”、较长的姓名文字以及生僻字等情况,给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录入和识别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这些问题给公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在绑定支付系统、交通出行等日常生活中。
此次《通知》明确提出,对于姓名中的间隔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编码表示。对于姓名文字较长的公民,信息系统设置应规定至少50个字符的最大长度。针对姓名中生僻字无法识别的问题,要求各信息系统在设计研发时,必须覆盖国家标准编码汉字GB18030或GB13000。
据了解,关于信息系统中姓名间隔符的规范使用,国家标准委在十年前就已发布相关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些单位和行业系统未能及时更新软件系统和掌握正确的输入方法,导致无法执行新的国家标准。这一问题引起了广大公民的关注和讨论。
穆拉提·马木提是一位年轻的公民,他表示希望和民间在这些问题上的改进是同步进行的。他发现,许多互联网企业在处理姓名输入时,仍然提示使用英文半角的“点”,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希望未来不会再因为别人的错误而给他们带来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公安部和国家铁路局已经在本系统内统一了姓名的输入规范。这一举措为相关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验。如果在绑定支付系统时,姓名项设定为只有一种合法的“点”,无疑会让使用者感到更加便利。这也显示了在解决公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的决心和行动。
上海律师乃菲莎·尼合买提对《通知》的出台表示欢迎,但她同时希望各部委能够尽快出台具体的执行细则,特别是各省公安厅能够将这一通知的执行要求下发到基层派出所。她强调,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将少数民族姓名相关规范纳入强制性行业标准予以考虑。这项《通知》的实施将会对广大公民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